什么是国家一级查新站

今天接一用户电话咨询,问我们是不是国家一级查新站,说一批成果鉴定项目规定要一级查新站才能做。一下还把我问着了,做了三年查新工作,真不知道还有一级查新站这个概念。外事不决问google,对,还是问google。

补功课:

原国家科委于 1990 年 10 月印发了《关于推荐第一批查新咨询科技立项及成果管理的情报检索单位的通知》( [90] 国科发情字 800 号)。申报首批一级查新单位的有 20 多个单位,获得授权的有 11 家。

1994 年,原国家科委国科通 [1994]23 号文件又公布了全国第二批 15 个一级查新单位名单(申报单位有 50 余家)。

1997 年,原国家科委授权第三批 12 个一级查新单位(国科函信字[1997]005号)后,全国共有 38 个科技信息机构获得了一级查新单位资格。

名单如下:

国家科委《关于公布第一、二批科技查新咨询单位的通知》(国科通[1994]23号)公布的第一、二批科技查新机构名单: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四川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天津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国航天信息中心             辽宁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山东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河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冶金信息标准研究院            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中国航空信息中心             湖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冶金信息标准研究院            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中国航空信息中心             湖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广西区科技情报研究所

兵器工业情报研究所            陕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公司技术经济研究院    广东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国家科委《关于复审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的情况和公布第三批科技查新咨询单位的通知》(国科函信字[1997]005号)公布的第三批科技查新机构名单:

铁道部科技信息研究所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中油集团石油经济和信息研究中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山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甘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煤炭技术信息研究院            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国家发明奖励评审委员会1990年公布的国家发明奖项目查新单位名单: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公安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天津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冶金信息标准研究院            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

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        辽宁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技术情报中心    湖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四川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煤炭技术信息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

 

结果是:四川省仅有一家一级查新站:四川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我们虽然是该所的电子查新分中心,但不是一级。

疑问:科技部早就放弃了对科技查新的管理,10多年过去了,这一级查新站还有当初的一级水平吗?相反教育部现在培养出一批查新中心,而且每年还有检查制度,怎么就比不上那些一级查新站呢?真是条块分割啊。

补充材料:

2003年,《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国发〔2003〕5号,第26项,取消了”科技查新机构业务资质认定”《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科技查新规范〉的通知》(国科发计字〔2000〕544号)项目,就是说不再审批新的查新中心了;

2008年1月,《科学技术部关于废止部分规章与规范性文件的决定》中又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废止(第16条)。

每年春天都是查新季节,实在影响春心(看春天的心情)。不过北方漫天的沙尘、南方龟裂的土地,这个春天也实在没什么可看的。

查新站年检数据汇总

还是查新那点事儿。今天接到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函件,通报了2008年度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年检情况。将历年数据汇总如下。所有数据均可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获取。

查新量与站均查新量见下图:

数字汇总: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查新站数

28

43

43

57

57

>100件的工作站数

22

36

43

55

56

查新量增长率

58%

26%

58%

26%

平均查新量增长率

3%

27%

19%

26%

校外查新比例

40%

48%

52%

52%

49%

TOP1查新量

724

浙大

747

上交大

754

东南大学

833

东南大学

931

东南大学

平均经费(万元)

>1000

>1000

>1400

>1500

平均资源更新费(万元)

>1000

>1100

总结:
1、 在教育部数量第一的指挥棒下,查新量逐年快速递增(注水量不可考);
2、 平均每站查新量以2 年一个数量级的比例递增,明年必将突破400 (压力巨大);
3、 校外查新比例比较稳定,与校内查新基本上是一半对一半;
4、 冠军查新站近三年都由东南大学占据,突破1000 件大关指日可待;
5、 查新站所依托的高校均属财大气粗之列,平均经费超过1500 万元,资源是查新的保证;

年份

TOP

进步明显奖

被批评

2004

浙江大学(724件)、东南大学(565件)、天津大学(324件)、上海交通大学(297件)、华中科技大学(295件)、中山大学(291件)、西安交通大学(269件)

2005

上海交通大学(747件)、东南大学(611件)、浙江大学(556件)、河海大学(500件)

东北大学18->14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51->206

重庆大学70->237

兰州大学52->137

南京大学44->102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

2006

东南大学(754件)、浙江大学(648件)、上海交通大学(587件)、河海大学(573件)、四川大学(550件)

四川大学106->550

专家实地考察打分未达标(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其中华北电力大学(109件)、北京师范大学(105件)、北京中医药大学(103件)

2007

东南大学(833件)、江南大学(765件)、江苏大学(680件)、浙江大学(650件)、河海大学(642件)和广州中医药大学(582件)

湖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内蒙古大学

2008

东南大学(931件)、江苏大学(892件)、浙江大学(872件)、江南大学(824件)

宁波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专家实地考察评审时发现存在明显不足)

内蒙古大学(连续两年查新量未达100件)

有趣的现象:
1、 查新量递增规律非常怪异,58%间隔26%,难道2009年又是58%?
2、 江苏的高校异军突起,在2008年的TOP4中占据3席,难道江苏的课题较多?
3、 查新量可以突飞猛进,甚至一年跃升2个数量级,我们怎么碰不上这样的好事儿?

不许联想的问题:
1、 吃低保的站可以维持几年?我也想申请吃低保。
2、 那些脱贫的站是真的富了吗?
3、 那些富不起来的站是比较诚实还是比较笨?

嗯嗯,严肃点,看看存在的问题:
1、 一些查新站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沟通不够,未能对校内科研人员进行很好的宣传,对社会宣传工作也做得不细等。
2、 一些查新站专业和数字化资源建设投入不够,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的使用较少,国外数据库利用率低,较难保证其查全和查准率。
3、 大部分查新站缺乏相应的查新人员工作激励机制,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4、 查新人员更换频繁,专职化程度不够,业务知识和培训少,未建立查新人员相应的激励机制;
5、 服务意识不够,不能及时把握客户的需求,调查反馈、回访和追踪制度不健全。

思考题:
1、 所有查新站用同一个数量指标衡量合理吗?如理工类查新站、农学类查新站受学科范围限制和学校规模限制,没有那么大的科研项目查新需求,如何保证查新量?但是这一类学校可能在某些学科查新方面很有特色,怎样合理评估?
2、 有查新站就说明图书馆的水平高吗?我看北大、清华图书馆都不在前几强中,谁能因此说他们不是龙头老大?
3、 如果确实没有那么多查新需求,为什么非要申请一个查新站?把人力节省出来发展图书馆的其他服务不是更好?
4、 教育部如何鉴别上报的查新课题是真是假?
5、 查新收费有标准吗?教育部不用管这个?
6、 老生常谈的问题:数字当前,如何考察和保证查新质量?
7、 最后一个问题:查新有用吗?咳,不如不问。

附:

2004年查新站年检工作通报

2005年查新站年检工作通报

2006年查新站年检工作通报

2007年查新站年检工作通报

2008年查新站年检工作通报

我们为什么要用DIALOG?

今天,在我的一篇旧作“查新培训-数字引发的思考”后,看到一位叫“松柏”的朋友留言,照录如下:

DIALOG的使用作为一个重点培训内容,这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申请查新站必备的硬件条件也是有其道理的.1.目前国内没有一个数据库的科技含量能比上DILAOG; 2.dialog系统检索手段强,使用方便…等所以是公认最好的联机检索系统; 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由于政府行为,我们国家目前好的文章都发到国外,而这些文章在国内是检索不到的,就吉林大学来讲每年要在SCI上发表上千篇文章,可这些文章的确是中国人发的,能说在国内数据库检索不到就是可以说”未见报道吗?” 所以应该做国际联机. 说到费用昂贵,我想还是你没用好,你要好好研究数据库可以找到省钱办法并实现节约费用的目的;说道用法复杂,我还要说你对数据库很不了解,请多学习.在 实际工作中我们只要掌握5个指令,6个算符就可以满足国际联机的使用要求的,即:B打开数据库指令S 选词指令RD 去重指令T 打印指令OFF 关机指令; AND OR NOT S W N 6个算符.所以注定会被大多数的查新站所使用。

谈到质量与数量的问题,我想这次培训班上我们已经听到了提高质量的声音,我想会将质量放到首位的,实际在年检查的时候专家们的确在认真审核查新报告.

继续阅读我们为什么要用DIALOG?

查新培训-数字引发的思考

7月24日至27日参加了在四川大学举办的教育部高校科技查新人员资格培训班,共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查新相关人员20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记述如下:

7月24日上午,开幕式,一些领导讲话,其中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周静副主任的讲话提到了一些统计数据,很有意思。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从92年开始设立,开始只有12所,95年增加3所,这15所被称为第一批。后于2003、2004、2006年分别又认定了3批,目前一共是57所。下一次认定将于2008年进行。

查新业务量

2004年,5497件,平均190件/站

2005年,8732件,平均203件/站

2006年,11088件,平均258件/站

查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涨幅加大,这可能与教育部的导向有关。因为年检时如果查新量不够会被重点检查,且会被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相比而言,对查新质量的检查力度就很不够,虽然教育部一直提倡质量与数量并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明显是以数量为指挥棒。这可能也与质量不太好评估有关,某授课老师也呼吁教育部尽快出台查新报告质量评定标准,使质量评定有据可依。

2006年排名查新量前5位的学校

东南大学(754件)、浙江大学(648件)、上海交大(587件)、河海大学(573件)、四川大学(550件)。排在前4名的学校与2005年相比,除名次略有变化外,还是那几所。奇怪的是清华、北大这两所龙头学校并不在其中。

查新项目中非本校项目的比例

2004年,40%

2005年,48%

2006年,52%

用教育部官方语言解释:由此看出教育部查新工作站不仅为本校科研服务,同时也为社会科研机构服务。我馆的这一数字偏低,看来有必要大力开拓校外市场。

查新人员情况

2006年共有专职查新人员384人,平均9人/站,共有持证查新人员235人,平均6人/站。(只承认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查新资格证)

周静还提到:某省情报所2006年完成查新项目3000件,而高校馆最多的也只有700多件。当我把3000件这个数字告诉某咨询馆员时,他只说了两个字:疯了!确实,3000件在我们看来是个天文数字,以年法定工作日计算,平均每天要完成10余件查新任务,不知道这个单位有多少人从事查新工作,但一个人平均每1-2天完成一项查新是肯定了的。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如何保证查新质量?

我曾经咨询过一位资深的查新人员,保质保量地完成一项国内外查新课题一般需要多少天,她回答说5天左右,最快也要3天。那么一两天完成的查新报告,其质量可想而知了。可是又有多少这样快速出炉的查新报告,在我们国家的项目申报和成果鉴定中发挥着“作用”呢?

联想到培训老师说的:有些查新中心根本不查外文数据库,或根本就没有外文文献。谁又来监督这些不负责任的查新机构呢?

而且,一年3000项意味着上百万元的收益,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如何能保证查新质量?毕竟,在一定的资源和人力条件下,数量和质量必然是相互制约的。

接触查新工作不久,已经对查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重大的疑问?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征兆。

言归正传,本次查新培训共有4个方面的内容:

谢新洲,科技查新与科研项目管理

吴晓鐄,查新报告的撰写与查新案例分析

王栋,DIALOG上机培训

张柏秋,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查新人员

(培训讲义将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上提供下载,不知何时能放上去?)

总体感觉还是有一定收获。但是显然不能指望一次培训就能造就一个合格的查新人员。

谢新洲老师介绍了一些我国的重大科研项目情况,共有27种(我连一半都说不出来)。以NSFC(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06年共立项10271项,其中高校就有8091项,占了一大半。06年NSFC总投入经费达到36亿,07年为45亿。据说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在3-5年内将达到300亿。这些科研项目如果都需要查新,那是多大的一个饼啊。博士点基金项目从2007年起不是已经要求必须查新了吗。

DIALOG的使用作为一个重点培训内容,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虽然是公认最好的联机检索系统,不过由于费用昂贵、用法复杂,注定不会被大多数的查新站所使用。更多的情况是,作为申请查新站必备的硬件条件开通,然后放在那里,很少使用。

最后的考试有点走过场的意思,开卷,题量较大,有些题确实不好答,不过估计不会影响最后的通过,想想1800元的培训费用哦,呵呵。。。。。。

总之,辛苦了几天,终于拿到查新资格证了,从此开始持证上岗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