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RSS的事实(译)

槐师share了一个帖子,”The Truth About RSS“,来自于Stephen’s Lighthouse博客 。自从写了那本书,我就成了RSS控,翻译一下。水平有限,误译难免,欢迎指正。

-------------翻译的分割线----------------

关于RSS的事实

我很感谢下面三个帖子。RSS并没有死,甚至也没有重病不治。我这么说并非因为我是一个RSS的重度使用者^_^。总之,来看看这些观点,他们比我更有说服力:

贴一: The Truth About RSS: It’s Not “Dying” – Normal People Never Used It In The First Place

关于RSS的事实:它并没有”死”―― 普通人从不会一开始就使用它 

by Dan Frommer

看起来,又到一年的这个时候了,又有好多人在设想RSS的消亡了,RSS死了,RSS没死,诸如此类。

下面是关于RSS的几个事实:

RSS是一个非常棒的后端应用技术

RSS在联合不同站点的内容方面很出色。

RSS在抓取文章提要和强化Flipboard这一类工具软件方面也做得不错。

(译者注:Flipboard是一款免费的iPad应用,针对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会化媒体上的内容进行整合,再通过杂志阅读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无疑,RSS对于需要一次性浏览大量文章概要和博客帖子的媒体人士与技术酒徒帮助巨大。(虽然现在很多人更多地从Twitter获取信息,但是那些自动推送的Twitter种子同样基于RSS技术)

但是通过RSS阅读器来阅读新闻仍然不是主流,从来也不是,可能永远也不会是。

Hitwise显示,Google Reader,最好的在线RSS阅读器,在美国有70万人使用。而上周,Comscore说,Google Reader在11月份有140万人访问。这些数据不可小视,但与一些主流新闻站点的访问量相比,如CNN、Yahoo新闻等,还不能说有很多人在使用Google Reader。

(译者注:Hitwise是一家全球性的在线竞争情报服务公司,Comscore是美国知名的互联网统计公司。)

RSS(真正简易聚合),作为一种聚合技术,并未衰落。但是传统意义上的RSS阅读器从来也没有成为直接阅读新闻或投放广告的大规模的主流工具,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这种现状会改变。

贴二: In defense of RSS 为RSS正名  

by Seth Godin

今天buzz中有很多关于RSS(死或没死)的讨论。

Seth说他还在用RSS的原因是:

1、使用RSS阅读器,你在一小时内跟踪你所关心的200个博客的内容也不那么困难。

2、RSS提供信息到家服务,而不需要记住点哪儿,也不必期待一个能将有趣和热点内容一网打尽的好帖子,好东西自然就会来,自动而且免费。

3、订阅一个博客如此简单,比如在Newsfire(译者注:一款RSS阅读器)里,只需要点一个键,你就能粘贴任意博客的URL地址,网站会自动为你找到这个博客的RSS种子。

RSS是安静的、快捷的、专业的、免广告打扰的,也许这恰恰是它不能在这个时代流行的原因。

贴三:RSS Is Dying (Being Ignored), and You Should Be Very Worried

RSS被忽视,你应该感到担忧

如果RSS死了,我们就会失去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 我们将不能只看一个站点,就知道其他没看的站点上有什么内容。
  • 站点经营者将不能再掌控他们向用户发布的内容,而是失去了对聚合器附加价值的控制权,如果Facebook、Twitter和Google通过在其他网站的内容上附加广告来挣钱,那么那些为生产内容而付费的网站所有者又被置于何地呢?
  • 网站不能再按照自己的项目和架构向我们推送更新的内容,而只能通过封闭式的API接口和当前流行的平台来推送。一个网站将不需要额外的帐户就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运行,那些帐户需要被更新、管理和与其他网站的帐户绑定。如果每一个网站都必须有一个Facebook帐户才能实际存在,那么网络就死了,因为竞争死了。

  每一个站点都不应该像NASCAR赛车项目一样在每一个共享服务上做广告,一个RSS按钮就能搞定一切。

  • 我们将不­得不通过一个封闭的API接口才可以聚合、混搭和解析新闻,那个接口可能会随意改变,或者不符合我们的特定需求。
  • 我们将失去一个能够聚合内容的通用标准。这一标准使一个开发者不用精通Twitter、Facebook和许许多多其他站点的私有API接口就能够从不同站点聚合内容。

使用RSS让我更有效率,我可以适度地阅读大量跨越不同市场和信息领域的博客文章,我是一个RSS的痴迷者,那不是什么坏事。这个奇特的工具被一小群信息专家和能手小范围地使用没什么错。不是什么事都要被大众认可和采用。这是一个图书馆员为自己和用户在底层汇集资料的好工具。

所以,RSS对图书馆员和我们的网络体验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不应忘记或忽略它。

Stephen

--------------作者简历的分割线-----------------

  Stephen Abram,MLS(图书馆学硕士),曾任专业图书馆协会(SLA)会长、加拿大图书馆协会会长,SirsiDynix公司副总裁,是SirsiDynix研究院的首席战略专家,现任Gale Cengage公司主管战略合作伙伴和市场的副总裁。他曾被《图书馆杂志》评为首届”年度人物”(Movers and Shakers,北美图书馆界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是图书馆2.0的先锋,他的博客”Stephen的灯塔”是图书馆界知名博客。

  他在博客中这样介绍自己:Stephen Abram擅长提供图书馆战略规划以及变革方面的建议和技术,他走访过不同国家的数百个图书馆,本博客致力于激发您的思想和见解。

参见:http://www.plaxo.com/profile/show/180389104342?pk=21d4eaacc0cba676736f3a39ab57c2e2480710b5

扎西拉姆·多多与考镜源流

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捧红了一首小诗《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此诗深具沉静空灵的诗心禅意(张甲老师说完全没有逻辑,^_*),一度讹传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作品,我也一直以为是,网上还出现了许多仿写版,直到昨日偶然看到,此诗实际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音译,意思为莲花生大师),作者并非仓央嘉措,而是一个叫扎西拉姆·多多的现代广州女孩。她是位虔诚的佛教徒,现追随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在印度菩提伽耶修行。该诗出自其2007年创作的作品集《疑似风月》,诗的主旨也无关爱情。

据传错误的始作甬者是《读者》,该刊在2008年20期以《见与不见》的名称初登了此诗。百度还说:当年有人讹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作者是泰戈尔,讹传的推手也是《读者》。汗。。。我到现在还以为真是泰戈尔。同样是我最喜欢的诗之一。

在百度上用”你见,或者不见我 扎西拉姆多多”搜索,有11200条记录,而用”你见,或者不见我 仓央嘉措”搜索,有376000条记录,可见网络信息以讹传讹,错误被指数倍地放大了。网络在加快信息流转的同时,也无限地放大了信息的噪声。想起上次情报搜索大赛,找爱因斯坦说的第一句话,大家都查到的是”牛奶太烫了”,结果却不是。

由此想到,现在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多地引用网络文献,如何保证所引文献的正确性?如果想提高可信度,势必要引用最原始的文献。但是在讲究”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目录学时期,信息是线性传播的,而在WEB2.0的网络时代,每一个博客都是一个自媒体,信息被网状扩散,如何去考镜源流呢?想找到最原始的文献出处,常常受制于几个因素:一是很多网络转载不注明出处;二是很多网文连最初的作者或发表时间都没有,难以判别先后;三是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很短,原始文献常常很快就被淹没,甚至自己就消失了。

比如我在写《RSS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这本书的时候,就遇到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在描述RSS在美国的发展状况时,有一个数据被广泛引用”(美国的)RSS用户数从2001年8月的10万用户激增到2004年8月的近9百万。”,但是这一数据的原始出处--看天下的调查报告《RSS技术简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却已经不能在看天下的网站上获得了,网上所能看到的都是该文的删节转载《深度:中国RSS现状调查》,然而转载中的一个关键信息”见下图”中的下图全都被删节了。为了考证这一数据,我在网上搜索了很久,才在一个网页快照中看到这幅图,请注意是快照,原文也已不见,疑似一个RSS索引网站Syndic8的用户量截图,然而该网站到现在的用户总量才不到9万,2004年如何有900万?这绝对是一个有问题的数字,可能是把计量单位搞错了,数字可能被放大了一千倍。就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心的了。然而这个数据经多次转载引用,MS已经成为了一个权威数字,甚至被很多学术期刊的论文引用。但我却是不敢用了。

再说那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据考证前几句出自张小娴《荷包里的单人床》,而后面部分据说是阳明神农坡医学院的一些同学在 BBS上集体创作的,最后在网上流传。然而阳明山医学院的BBS已然无法登录,不能找到更有效的直接证据。可见考镜源流,殊非易事啊。

是邪?非邪?是是非非,原是常常辨不清楚的,有一句话叫难得糊涂。打住打住。

附:扎西拉姆·多多的博客:http://www.dorophy.com/Index.asp

RSS之三国演义

(八卦引子)我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取小名RSS。可恨黄世仁,忽然来逼婚,逼就逼吧,还嫌俺家闺女太胖。世仁说:几个主编都喜欢骨感美女,请控制在2000Z以内,Z=0.01kg。逼得我硬把个杨玉环塑身成了赵飞燕。这抽出的脂,磨掉的皮,削下的骨,只有撒在自家园子里,权当施肥吧。呵呵……

―――――――――――――――――――

话说WEB2.0末年,天下分崩,群雄并起。各路诸侯无不想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于是RSS上演三国大战,先有网景开疆拓土,后有戴夫·温拿一枝独秀,半路杀出RSS-DEV工作组,三方混战,合纵连横,好不热闹。

好不容易戴夫·温拿杀出重围,大势初定,谁料又冒出个网络新贵Google,强势出击,欲借Atom一统天下。这边厢还有不世枭雄微软,祭起SSE大旗,也欲逐鹿中原,后发制人。

看古今大事,分分合合。问天下英雄,谁主沉浮?正是群雄割据,烽烟迭起,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且先听本人演义一番。  继续阅读RSS之三国演义

老槐让我郁闷了

本来想命名此文为“聚合之痛”,不过标题党的思想忽然灵光一现,哈。。。 

郁闷的原因是近来我的RSS阅读器里“老槐也博客”的种子总是显示一个红叉(注:我使用MAXTHON自带的RSS阅读功能)。虽然槐老师最近更新得不太勤,也不应该封杀嘛。今天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种子的地址改变了。原来博客网提供三个FEED地址: 

   

我一般都选择RSS2.0,地址形如:http://oldhuai.bokee.com/rss2.xml 

如今这一种子失效,只有ATOM种子可用,地址形如:http://oldhuai.bokee.com/atom.xml 

同在博客网,出现同样问题的还有“建中读书”博客,奇怪的是超平老师的博客却仍然可以用RSS2.0的种子,难道是超平老师RP比较好?还是老槐和建中师更大牌些?哈哈。。。 

另一发现是:如果你不使用ATOM种子订阅,则博客网博客在MAXTHON浏览器中的FEED自动发现功能失效,比如访问超平的博客,看不见地址栏后的RSS自动提醒图标,访问老槐也博客,就能看见。测试了一个我没订阅的博客网博客,首次访问也看不到这个自动提醒图标,点击一下这个博客的ATOM种子图标,再访问,看见了。我写书时可是拿老槐也博客做例子的,这不是误导读者嘛。 

还好,在FF中测试都能自动发现,没有这个问题。甚至连新浪博客都可以自动发现。FF还是比IE内核的专业。 

看来博客网要向GOOGLE靠拢,支持ATOM标准,看了看博客网的首页,可真不咋滴,好多推荐的所谓优秀博客都无法访问。 

其实其它博客平台也有种子失效事件。比如: 

书间道博客原来的种子是:http://blog.sina.com.cn/myblog/index_rss.php?uid=1412276081(已失效)现在变为:http://blog.sina.com.cn/rss/shujiandao.xml(新浪平台) 

图情散记(教育人博客)的种子也失效了。 

FEED地址失效的另一麻烦是:对聚合服务软件的影响。 

现在常用的开源聚合服务软件有Gregarius(如厦大图情博客聚合)、SXNA1.7 (如电子科大和上大的聚合)。目前据我观察,这两款聚合软件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聚全率?即不能保证所有被收录的FEED的更新都能及时被聚合,漏聚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原因之一可能是更新进程一旦遇到一个无效的种子,或检测超时,就会中止。由于目前博客平台众多,种子失效情况屡屡发生,给聚合服务的后续维护带来挑战。我基本上每天都要进入聚合系统,进行手动更新,在遇到失效FEED时,可以跳过继续。可是在SXNA1.7里, 你甚至很难发现是哪个FEED失效了。上次听说上大正在改进SXNA1.7 软件,不知进展如何? 

可见对2.0的应用,尤其是开源软件的应用,推出一项服务并不难,然而后续的改进和持续的服务支持需要人力和技术的投入保障。 

简言之,聚合之痛,一痛在RSS标准不统一带来的变数,二痛在博客服务平台的不稳定,三痛在浏览器的支持性和兼容性,四痛在开源软件的不完善。 

此痛几时休,此痛何时已?但愿君心似我心,哈。。。说到哪儿去了 

读者离2.0还有多远?

使用2.0的服务需要有2.0的读者,既然我们推崇“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那么在做LIB2.0规划的时候,就应该以读者的需求为本。

我们的读者是否已经进化到2.0了?我们推行LIB2.0的读者环境是否已经具备?

思考这个问题是源于我上上周进行的一场用户培训,主讲WEB2.0时代的信息获取-RSS。

RSS可以说是WEB2.0的支撑技术,近年来伴随着博客的兴起而迅速走红。当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提供RSS订阅功能,RSS标签就给原本已五光十色的网页又添加了一粒辛迪·克劳馥式的美人痣。

当你和你周围的朋友(网络朋友)每天都在使用着RSS阅读,你耳闻目睹到处都是那个桔红色的时尚标志,你也许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RSS真的是已经很普及,已经被很多人接受和使用了。

然而来听培训的人数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只有70余人,甚至不如一场普通的讲外文数据库利用的传统内容培训。

培训中我做了一个现场调查:

有多少人听说过RSS?大约有不到10个人举手;

有多少人使用过RSS?举手的只剩4个人了。

可见RSS还不能算是一个大众的工具,它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的读者也许更多地还在用传统的网页访问方式获取信息。

在上交大做的图书馆USER2.0调查中,在200份问卷中,除了博客以外,其它的WEB2.0工具使用者都寥寥,RSS的使用者只有约20人,占10%。

在Yahoo2005年发布的一项美国关于RSS使用状况的调查报告中说,12%的人知道
RSS,但是只有4%的人懂得如何使用。27%的人并不知道RSS,但事实上却在使用它。

据2006年2月23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5-2006 中国Web2.0 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统计,普通互联网用户对Web2.0的概念知者甚少。73.3%被调研者不了解Web2.0,但对于Web2.0的一些具体应用,如博客、RSS等,分别有71.9%、34.4%的用户使用过。90%以上的人都认为web2.0
将发挥作用,会有很好的发展。

所以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读者2.0的程度,但是也不能坐等读者2.0条件的成熟。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图书馆员可能比一般读者更有经验,所以在LIB2.0的实施中,培养2.0的读者应该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

所幸的是,来听讲座的读者虽然对RSS都比较茫然,但是在我的怱悠下,明显很感兴趣的样子。很多人都在培训后继续咨询,昨天还有读者在索要课件。可惜我馆并没有在新书通报、到期提醒等服务中使用RSS,否则有针对性地培训,效果会更好。目前只能重点介绍数据库中的RSS功能。

培训用户调查表中还有一些很值得研究的反馈信息,比如:

本次培训用户中本科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培训,是本科生对新事物更感兴趣?

对培训内容、讲师和课件评价为很满意的比例较高,说明读者还是从培训中有所收获;

对“培训内容对教学科研/学习的帮助”大部分读者选择了“有帮助”,少数选择了“很有帮助”,看来我们对推广2.0的预期也不宜过于乐观,要让读者真正认识到2.0技术的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读者指出应增加实际操作时间以加深理解。

在2.0的热潮中保持一分冷静,更准确地评估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在深化原有服务和推广新型服务中寻找平衡点,也许是更理智的LIB2.0发展之路。

-------------------------

附:

RSS用户特征及上网习惯调查(2005-08)

Yahoo发布一项美国关于RSS使用状况的调查报告(2005-10)

互联网协会发布《中国Web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2006-02)  全文下载

微软的RSS使用调研(2006-10)


大学生对于Web
2.0的认知程度的不准确调查
(2006-5-30)

Web
2.0调查:维基模式用户参与度高
(2007-05)

美报告称Web2.0使用率仍然偏低(皮尤报告《信息和通信技术用户分类研究》)(2007-06)

调查显示Web2.0用户参与度远低于预期(2007-04)

图林丫枝:Web2.0使用率、信息专业人员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大公司提供的Web2.0技术更受青睐

举重若轻:如何不让网读成负担

RSS无限,而人的注意力有限,如何将我们有限的注意力更有效地投入到无限的RSS阅读中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Incomplete

总结对付 RSS 泛滥的方式,无非两种:个人策略和技术手段。

个人策略:主要通过制定一些订阅、阅读、筛选规则努力控制RSS feed 的加入。

首先,要掌握快速阅读的学习方法,努力形成自我组织的工作方式。略读、速读和精读,分别反映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传统阅读主要是一种精读,网络环境下,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更需要略读和速读的本领。

如果你不具备keso那样每天阅读数百个RSS的能力,那你就要解决RSS源的数量问题,以及设法有效提高RSS的阅读效率。

(以下文字参考了未完成mimitech 梦南录duduwolf等。)

具体的方法:

  1. 控制订阅的总FEED数量在100以下,最多不超过150(貌似可以依据150法则,可以推广到你的SS邮件列表中的好友数量)。
  2. 根据优先级对feed进行分组、分类。如设立每日必读组、观察组等,观察组中放入“试用”的FEEDS,定期检视,进行“转正”或剔除。
  3. 删除鸡肋。对那些曾经带来阅读乐趣,而今索然无味,但心中仍有感情,希望昨日再来的FEED,要痛下杀手。
  4. 最容易带来过量信息的RSS
    Feed
    通常来自新闻媒体网站,按照二八原理,只需要订一到两个就足以覆盖。对于同一类型的站点,可做类似处理。
  5. (基于社会网络的)人工ranking/过滤方法:订阅一些人的网摘以及网摘站点的popular内容,通过这些人的人工过滤机制来选出好的内容,比如:对互联网技术感兴趣的可以订阅keso,对图林人士,推荐:KEVEN游园编目精灵的网摘。此外还可以关注del.icio.uspopular365key24小时收录榜。
  6. 对大阅读量的读者来说,可以参考KESORSS Reader分工计

技术手段:主要依赖RSS阅读器的过滤或排序功能。比较简单的是关键词过滤,稍微复杂点的是社会化过滤(people ranking),更为复杂的是根据阅读者的习惯进行相关性分析。

(以下14摘自IncompleteRSS阅读排序与滤的7种方式

  1. 阅读频率统计:比如GreatNews中的最不常访问的频道统计,以及长时间未更新的RSS统计,可以了解你一段时间以来阅读最少的RSS,供你决策是否删除。
  2. 注意程度统计:FeedDemon的新版就包含了注意力报告(Attention
    Report
    )
    的功能,可以根据你的阅读行为中的几个因素,包括点击,但还考虑了标记文章、关键词监控等因素,进行计算后得出你对Feed阅读的注意力报告。
  3. 关键字过滤: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向过滤,当关键字符合的时候,就通知你;另一种是反向过滤,当关键字符合时,过滤掉这篇文章(标为已读)。FeedRinseGreatNews提供这项服务。
  4. 根据阅读行为进行智能排序:Findory似乎是目前这个领域的领先者,通过对你阅读行为及点击的分析,对内容进行实时的智能排序,将你最关心的内容排到前面。
  5. 只显示RSS内容前几句话以迅速浏览,GreatNews具备此功能。

目前这些功能都不完善或不普及,所以对付 RSS 泛滥还是以个人阅读方式的调整为主。相信随着2.0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信息过滤机制将会不断出现,最终,信息传播机构将会谋求过滤机制与传播价值的平衡,人与机器共同参与组成的过滤将在较长一段的未来发挥作用。

总之,我们在享受网读的“抢鲜”和“分享”乐趣之外,不要忘了RSS只是工具,信息只是材料,而思考才是知识之源。

适度网读,想读就读,想歇就歇,有空就读,没空就歇……RSS阅读才会成为工作、学习、生活的好帮手,而不会演变为沉重的负担。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信息空间“迷航”,2.0的生活才会为我们增添更多乐趣,变得更快乐,更精彩!

理性看待信息,兼为RSS正名

网络时代我们最不缺乏的就是信息,缺乏的只是思想,而思想是不可以收集的。 --老槐

万二的一句“危言耸听”,“吓”得我赶快为RSS正名。嘻嘻。。。。。。

确实,凡事都有两面性,RSS可能导致的信息过载问题远不能掩盖其带给我们的方便、快捷、集中、高效的崭新网络阅读体验。

据第三方调研机构对2005年互联网用户上网习惯调查显示,超过70%的网民每天都会在固定网站查看信息的更新,由于其中无价值的重复性“劳动”非常多,网民50%的时间其实是“浪费”在对更新信息的“查找”,而不是对信息的“阅读”和“利用”上。(引自http://it.sohu.com/20060310/n242229298.shtml)。

RSS阅读提供的多来源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及其完全个性化的“聚合”特性,已经为我们过滤了大部分的信息噪声,让我们可以在信息采集的自由王国中任意翱翔。RSS的流行已是大势所趋。

正如金妮MM所言:“新生的婴儿没有完美的,怀着接纳之心,接纳2.0相对于1.0的诸多进步,同时,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着力解决,明天会更好。”

那么,就让我们探究一下可以如何应对RSS带来的信息过载问题。

首先,应该对网络阅读(或者说对信息获取)持有一个理性的认知。

槐师说:“网络时代我们最不缺乏的就是信息,缺乏的只是思想,而思想是不可以收集的。”

所以哥伦比亚大学的杰韦尔呼吁:“我们需要从信息时代走向思考时代”,他建议:60%的时间创造和决策,只用15%的时间收集信息,剩下的25%作数据分析。

Incomplete(未完成)在对付RSS信息过载的初步想法与实践中提出了几点RSS阅读原则,很值得借鉴:

  • 信息的增长速度永远超过我的吸收能力,因此我不应为放弃某些信息而可惜或者后悔;
  • 认真阅读并消化真正对我有用的信息比满足于自己每天囫囵吞枣地浏览多少RSS标题更加重要;
  • 不该错过的信息总会自己跳入我的眼睛,或通过已订阅blogger 的引用,或通过已订阅的网摘;
  • RSS阅读器中的未读信息除了满足自己订阅了多少RSS源的虚荣感外,并没有其他用处;
  • RSS阅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应当安排时间做其他的事,比如blogging,读书以及与家人在一起。

嘟嘟老窝也有一些有意思的想法:

  •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学习如何回避信息
  • 最重要的能力将不是记忆而是遗忘
  • 我们要学着节制对信息的贪欲,一如今天的节食
  • 更重要的是学会摒弃各种无用的信息
  • 最聪明的人将是那些最懂得筛选之道的人

我再补充几条:

  • 有可能知道,并不意味着你需要知道
  • 在最需要的时候学习最需要的知识
  • 努力成为信息的主宰者,而不是信息的俘虏

(接下篇:举重若轻:如何不让网读成负担

2.0,也有不能承受之重

未来既不属于内容创建者,也不属于渠道传播者,而是属于控制了过滤、查询和使信息变得有意义的人,只有借助于他们,我们才能在广阔的赛百空间中遨游。
――Paul Saffo

在我们忙着写书,为WEB2.0扫盲的时候,已经有人在大喊“信息过载”。可见全球不但不同此凉热,这温度差别还大着呢。

在潜心研究RSS的过程中,确实发现有人在如火如荼的RSS热潮中进行着冷思考,那就是RSS带来的信息过载问题。

阿尔温·托夫勒于1970年将信息过载的危机称为“未来的冲击”。

没有找到信息过载的准确定义,大义是信息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信息量的急剧增加,超过了个人或团体甚至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使得人们淹没在信息海洋中,丧失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图情散记这么定义:在有限的时间内,一些人无法或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一些人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并消化信息,甚至还有些人由于处理的信息量过大,而出现各种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超载现象。

有人会说,RSS,这个个性化聚合阅读的东东,不是应该是信息过载的阻击者吗?诚然,RSS有助于解决信息过载,但它是一柄双刃剑。由于可以定制和点用信息,RSS会显著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与此同时,由于信息变得更易得、更集成和更合个人的口味,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想看更多有趣站点的诱惑。比如,由于博客之间的互相链接,互相推荐,通过一个blog,你可以查看到更多精彩的blog;又如:抓虾等RSS门户或新浪等博客门户,提供了各类热门博客推荐。

于是,RSS阅读器中的种子会越来越多,RSS阅读也几乎成为每天必做的功课。提高阅读效率带来的好处很快就被信息内容的增长幅度抵消了。你终将发现即使有RSS这样的好工具,使时间和内容之间的平衡更有效,最初的信息过载问题依然存在。

看看这幅图片。

(引用自http://kangkang.bokee.com/6085382.html

RSS漫天飞舞,我们订阅的feeds中每天都充满了海量的重复、冗余信息。当我们发现越来越庞大的RSS订单已经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不再去频繁更新的时候,另一个问题就接踵而至,我们越来越沉浸在自己已订阅的信息中,懒于开拓新的兴趣,于是如Anti所言,“我们逐步成为我们过去的综合叠加”。

不仅是RSS,在WEB2.0时代,另一些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高度的互动性带来的信息泛滥,自媒体时代导致的信息真实性问题,博客成瘾症,甚至IM迅速发展导致的过度沟通问题。手机、短信、gmail、MSN、QQ、Twitter、饭否……2.0时代的沟通无处不在。难怪Anti这样感叹网络时代的爱情:“当传情达意不再需要那么多周折,我们还能得到那么固体、事关幸福的爱情吗?”我们却要拷问:过度沟通,导致的仅仅是时间的浪费吗?社会是不是正在向一个大聊天室转变?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但因噎废食亦不可取。我崇尚这样的说法:“就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WEB2.0并不完美,必须经历成长的阵痛才能走向成熟……”(引自 三问WEB2.0 在过热中“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