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命运

毕淑敏的散文《写作是一种命运》中,描述了她从小与书的不解情缘。

在她十三四岁时,赶上文革,学校的图书馆被封了。图书馆管理员定了一条规矩:谁想借书,就要在还书时交一篇批判该书的稿子。很多孩子因为懒,就不借了。这就便宜了爱读书的小敏。她记忆中的图书馆时光是这样的:

“一到了图书馆,那种带有轻微霉味的空气就像鸦片一样使我兴奋。我在高高的书架之中穿行,直到抱着直抵下颌的书塔走到登记的管理员面前。”

阅读是愉快的,但是写批判稿是如此痛苦。聪明的小敏想了个好办法,先写一句套话,比如:在以下部分里作者露骨地宣扬了资产阶级人性论。然后就大段地摘抄原著。好在管理员不看内容只看字数,所以每每都蒙混过关。

“我要感谢那位图书管理员,她使我大量地摘抄名著,而且源源不断地供给我的精神食粮,这在那个年代很难得。”

和上一篇一样,作者又一次在文中表达了她对图书管理员的感谢,可是这种感谢让我们这些图书馆员听起来,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这段大量阅读的时光无疑为作者后来弃医从文埋下了伏笔。虽然作者在那个个人并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年代,将自己十一年的美好韶华埋葬在了严寒的藏北高原。但是她一直觉得“图书馆幽暗的书架”“在小心翼翼地做着某种准备”,当她感到“它们象贮藏多年的种子,再不萌发,就要胀破了”的时候,在一个平平淡淡的晚上,她开始了她的写作。从此一发不可收,于是中国又多了一个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

可以说,是少年时的阅读在毕淑敏的心中埋下了写作的种子,使一个过了“而立之年”的女大夫,执意要拿起文学之笔开始艰难的创作跋涉。是读书改变了她的命运,使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主治医师转变成一个成功的职业作家,从而到达了人生的一个新高度。

能将爱好与自己的职业联系在一起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虽然爱好只是一个种子,要让种子开花结果还要付出许多超出常人的努力。

我曾经为自己选择的专业后悔过,后悔自己为什么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要多此一举地在提前录取栏上补填一项“图书情报”,还不错的考分使这个“提前”断送了我所有后面的看起来无比美好的其它志愿。

多年以后,当我逐渐“干一行,爱一行”后,蓦然回首,才恍然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是我从小对读书的爱好决定了冥冥之中我的宿命。当小学的我整个暑假都流连在邻居家的书柜前时,当中学的我从妈妈管理的小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借阅书刊时,那一切,似乎都是为我的未来做了某种铺垫。

似乎图林中还有许多爱读书的同行,不知道他们中有多少人是因为爱读书才走上图书馆员这一条路的。

我也曾经远离过阅读,工作以后,为了考学或工作需要,我将大部分的阅读时间交给了技术性书籍,那是一种功利性阅读,我认为它甚至不能算作是阅读。感谢图林,感谢博客,使我重新开始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当干涸的心灵重新注入思想的清泉,我有一种重生的喜悦。

桌子上放了七八本看完要还的书,有散文、小说,也有杂文,身在图书馆,如果不善加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岂不是“入宝山而空手归”?

前两天看到一篇报道:书店女工小学三年文化,卖书10年读书万卷。那是又一个爱读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