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碎片

你能谈论自己的国家吗?你能否安静地把一件事讲清楚?--许知远

今日不适合谈论学术,因为有一个历史的伤口横在那里,不肯被忘却。于是我选择重读一本书,许知远的《中国纪事》。这个单向街书店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最年轻的新锐思想家。

每认真读过一本好书,总想记录下令我感动或欣赏的部分。但常常因为各种原因搁置了下来。这本书看完有些时日了,其深刻而不失精致的语言风格,使我在三亚风光旖旎的海滩上读它,也不觉得过于严肃和枯燥。好书不厌千回读,在回味和咀嚼中,那些书中精华的分子会更深地浸入你的细胞。

作者撷取了中国近年来社会现象的某些片断,以结绳纪事的方式来观察、思考和触摸这个社会。这些片断可能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事件、一种思潮,或一类社会现象。像《费孝通那一代》、《汕头一日》、《唐山如何记忆》、《价值的真空》、《考试人生》、《走向封闭的北大精神》等。一个片断就是一个历史的切面,这种从细微处着笔而非宏大叙事的风格,可能更适合表达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以及”政治高压、技术进步、商业繁荣、道德真空是如何相互纠缠在一起的。”

他像是一个历史冷静的旁观者,用批判性的,又带着点节制的笔调,捕捉到了今日中国的某种情绪。这种情绪在他的笔下主要是不安、焦虑、迷惘、燥动的,犬儒主义、压抑的狂欢、空洞的华丽、压缩式的现代化、粗俗不堪又生机勃勃。。。这些词语揭露了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虽然过于消极,却是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尝试了解自己国家的一种努力。

还是做些摘录吧,对与不对,自己品味:

--------------------------------

北京充满了历史的碎片与隐喻。

90年代的北大时光是暗淡的。。。我们尊敬的北大,是那个作为思想的实验场,作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作为新知识的探索者,作为高级的精神生活的倡导者与捍卫者的北大。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北大精神早已走向封闭,很多年以来,我们依靠不断重复回忆来欺骗自己我们与这股伟大传统依然相连。

新的一层掩盖住旧的一层,人们总是站在血迹与尸体上歌唱,没人会记住发生了什么。

(在今日之中国)仅仅为了维持一份体面的日常生活,大多数人的精力与时间就被消耗殆尽。

每代政治领导人都想开创一个新时代,却往往发现他们更多受困于漫长的传统。

我们尚不清楚,我们该如何安抚社会中酝酿的那种不安、容易暴躁的情绪,该如何减少那种不加掩饰的强权逻辑的傲慢。

金钱是这个社会唯一的连接点。--托马斯。卡莱尔

自由是什么?它是不同的社会力量彼此制衡时下面留出的那片空间。--埃德蒙。柏克

情感的枯燥掩藏在热情洋溢的风格背后。--卡夫卡

我们的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单一性思维,妨碍我们建立一种健康、多元的价值观。

中国正处于某种历史的十字路口,她像一个蒙着眼的巨人一样,匆匆地赶了几十年的路,它取得的成就可能既伟大,也充满了致命缺陷,一些时候,她比人们想像的更智慧,但在另一些时刻,她可能迷茫得连自己也不相信。

中国社会突然从一个信息极度匮乏的社会,变成了一个信息过剩的社会,前者因为信息过少而无法建立思考的基础,而后者则因为在思考的能力和基础的价值观在形成之前,就被信息冲垮。

学校里没有追求科学的热情,所有学习都带有鲜明的机会主义的色彩。年轻人缺乏内存的热忱,而更多的是对于外界变化环境的呼应。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仍面临100年前人们认为的科学精神不足的问题,面临着停滞的政治改革、衰败的意识形态这些问题。。。。。。

知识分子基本上已溃败,作为知识分子家园的大学,有着比国有企业更加保守的机构设置。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要么对眼前的社会变革视而不见,用”世风日下”或”安于清静”来掩饰自己的智力贫乏,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有什么价值观值得坚守;而另一部分,则兴致勃勃而又过份低级地投身社会变革。。。他们最多是不错的专家,却很少有人成为知识分子。

每一代青年知识分子都要重新认识中国、解释中国。这种认识不仅来自于理性的判断、统计数字,更重要的是,它来自于你的双脚,你敏感的心灵。中国是用来被感知的,我们必须通过一些更简单、更微妙的方式去体会。

--------------------------

附简历:许知远,1976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现任职于《生活》杂志,同时是《金融时报》中文网、《亚洲周刊》的专栏作家。他也是单向街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转折年代》、《纳斯达克的一代》、《昨日与明日》、《思想的冒险》、《新闻业的怀乡病》、《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等。

许知远文章集

豆瓣中的相关书评

品叶帅之书理学

哲学起源惊诧,科学源于好奇,艺术起自感动。

保持惊异心、好奇心、感动心无疑是学术之内在动力。

------叶鹰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总要读一本书。蒙叶帅西湖赠书《分析与创造》,就读它吧。

早就听说叶帅自创的书理学剑法别出一格,今日一观,果然。试道其奇:

一、以公式释义。

通篇处处以简明的数理公式对定义、定律、理论进行高度的概括,体现了抽象图书馆学探求更普适规律的初衷。

如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建构》一文中,将图书馆定义为有序化信息相对集中的时空,并藉此建立图书馆基本方程:L(I,i)=f[N(K,T)],含义是:图书馆信息吞吐能力L(以流入信息量i与流出信息量I的比值来度量)是图书馆内部结构函数N(以知识量K和技术水平T来表征)的函数。图书馆学研究的任务――对有序化信息时空进行优化即是在特定约束条件下求解此方程。

《抽象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一文,则在此抽象图书馆基本方程的基础上,又推演出抽象图书馆第一、第二分析方程,并在特定条件下做了求解。对第一分析方程求解的结果表明:图书馆知识是图书馆输出信息的复合幂指数和形式,而对第二分析方程求解的结果显示:图书馆技术水平以指数形式影响信息处理。对具体图书馆而言,这种分析还可简化和具体化,如技术水平T可用人、财、物的加权来表示。一系列精确数学推导的结论与我们更习惯理解的图书馆发展规律的人文化表述殊途同归,如:技术水平T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知识水平、知识是有效信息的积分等。这样的分析使抽象图书馆学的思想与实际应用之间产生贯通,证实抽象理论也可以产生实用价值。

二、以模型说理

在对古今中外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经典成果进行了系统回顾之后,作者以前人成就作为参照系,提出了“一个轴心、三条原则、一组模型”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分析内核,这种表述体现了数理与人文的结合:

一个轴心:资源-知识-服务;

三条原则:书是基础,人是关键,用是目的;

一组模型:5个参量模型,分别包括1、2、3、4、5个以上参量。

更进一步,作者在书-人-用轴心要素基础上,建立了其书理学论纲,自创名词:Bookics。可以用一个模型来表述。(借用丫枝的图)

R:资源 H:人员 S:服务 K:综合知识 T:技术 U:用户反馈 i:输入信息 I:输出信息

模型含义:

输入图书馆的信息i通过与图书馆内存在的知识K相互作用,形成资源R――图书馆基础结构要素;

利用技术T推送出信息I就是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基本功能要素;

综合K与T的关键要素是人员――图书馆核心要素。

方程(6)的含义是:让具有用户反馈的服务与图书馆拥有的资源和人员达成平衡。

大道至简,由书-人-用三位一体构成的RHS范式构成了书理学的精致内核,配之以“爱书、敬人、活用”的书理学精神,涵盖了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方面:文献、信息资源研究,馆员、用户行为研究,信息、知识服务研究,同时满足了基础理论简明扼要的要求。

公式和模型代表了一种科学化的图书馆学研究,它主要涉及理论科学化、方法科学化和问题科学化,以图书馆的理想模式和平衡状态作为理论研究的基准。

三、以中文立论,以英文实证

叶帅此文集共收录6篇英文论文,其中多为实证研究性论文,如对美国东亚图书馆经费分配的研究,对F指数的研究,对人均GDP的科学计量指标的研究等。体现了作者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重的研究取向。

四、数理、人文、哲学精神的融合

严格地说,这并不是一本图书馆学的著作,因为它还涉及了信息科学(讯理学)、科学学及哲学的内容。这与作者理、文、哲多学科的学习经历有关。在这些不同而又相通的学科之间信步,你不得不感叹一个人怎么可以有那么丰富的学科背景。而正是有如此良好的数理逻辑功底以及哲学情怀,才可能催生出这把另类而别致的书理学之剑。

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而一切自然定律都可以用数学来表达。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芝诺诡辩就在哲学的命题里蕴含了数学的思考。本书也一以贯之地以哲学的高度抽象和数学的精密来立论,如将信息定义为“标志客观知识的哲学范畴”,将图书馆定义为“有序化信息相对集中的时空”。

正如作者在《当代哲学发展的三大张力》中所主张的,科学与哲学应该有机地结合,走科玄协同、科玄并建和科玄不二之路。“好的科学家应该具有哲学底蕴,好的哲学家应该具备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素养。”他们同样以深刻的思想洞悉世界,以清新的语言表达世界,以严格而高雅的精神建设世界。“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同样可能成为一个特定领域的科学家”,叶帅以自身的研究和探索印证了这一点。

五、书理学VS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门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的缺憾之一是不够精确。叶帅书中的抽象图书馆学和分析图书馆学的研究思想打破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以描述为主的表达方法,将图书馆学纳入了精确科学的研究范式。

一切学科的分化和发展,都可以从它的母学科中汲取营养。而图书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以一门交叉学科的形态存在。它也必须从其它学科中不断借鉴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书理学的理论中,你可以发现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数学分析方法和物理学理论综合运用的痕迹。

叶帅以“书理学”为名,是一种对图书馆学以机构而称“学”的置疑,姑且不论其是否能代替图书馆学,仅从其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宽广的研究视域,其为图书馆学注入的新的研究活力都不容忽视。叶帅以鹰为名,只有鹰飞的高度,才可以有这么广大的视界,人如其名,名不负人。信邪。

想起某个位于津郊的图书馆理论研究者发出的呼声:“可以是实践的,但更要理论的;可以是实证的,但更要思辨的;可以是正统的,但更要边缘的;可以是国内的,但更要国外的;可以是现实的,但更要理想的。”叶帅之谓欤?

耄耋少年说:图书馆学应从“馆内”科学,走向“社会”科学。宏观图书馆学研究的兴起,是新图书馆学的重要理论特征。

书理学,可占宏观图书馆学之一席乎?

---------------------------

相关阅读:

叶帅:科学化图书馆学之理想状态和平衡状态

叶帅:书理学出笼

丫枝:书理学手稿(图)

————————————————–--

后记

写完此文觉得怎么那么那个呢?为什么评数理就一定要正儿八经,太不八卦,不好不好。

补录几名博友评论:

K君:叶帅的文字可以刻上法老墓,让后人去猜

K君:以锲形文字书写数学公式

H君:那篇书理学……哇哇哇,惊为天人之作!

K君:疑为外星人遗精(请正确理解)

Y君:爱因斯坦托梦

Z君:偶也喜欢叶帅的文章。

Y2君:书理学到现在还没读呢,不过按照老规矩,读不懂的。

智欲圆而行欲方

  刚翻阅完《正说纪晓岚》。”正说”云云,乃与时下风行之”戏说”相对。戏说看多了,往往以讹传真。此书以丰富的史料勾勒出纪晓岚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虽是正说,但书中图文并茂,间或穿插着纪晓岚文采斐然的诗文词赋,读来轻松有趣。

  前一阵看到有人在怒批纪晓岚,正应了那句”功过后人评说”。

  纪好集古砚,在一方圆池砚上,刻下这样的铭言:”池中规,砚中矩,智欲圆而行欲方,我闻古语。”

  智欲圆而行欲方,很妙的铭言啊。百度了一下,语出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通玄真经(文子)》卷七 微明。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所谓心小者,虑患未生,戒祸慎微,不敢纵其欲也;志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是非辐辏中为之毂也; 智圆者,终始无端,方流四远,渊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立直而不挠,素自而不污,穷不易操,达不肆志也;能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举措废置,曲得其直也;事少者,采要以拥众,抵约以治广,处静以持躁也。故,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无不怀也,智圆者 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少者约所持也。

  想起以前有一个网友,名”孔方兄”,众人皆谓之爱财,吾独以”有方不失刚正,有孔不失圆通”解之,深孚其意。

  智欲圆而行欲方,智慧圆融而行为端方,是纪晓岚饱含智慧的立身法则、人生哲学。也是他在险恶宦海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最后录一首纪自题阅微草堂诗:

    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

    千岩与万壑,焉得穷曲折。

    烟霞涤荡久,亦觉心胸阔。

    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

读书改变命运

毕淑敏的散文《写作是一种命运》中,描述了她从小与书的不解情缘。

在她十三四岁时,赶上文革,学校的图书馆被封了。图书馆管理员定了一条规矩:谁想借书,就要在还书时交一篇批判该书的稿子。很多孩子因为懒,就不借了。这就便宜了爱读书的小敏。她记忆中的图书馆时光是这样的:

“一到了图书馆,那种带有轻微霉味的空气就像鸦片一样使我兴奋。我在高高的书架之中穿行,直到抱着直抵下颌的书塔走到登记的管理员面前。”

阅读是愉快的,但是写批判稿是如此痛苦。聪明的小敏想了个好办法,先写一句套话,比如:在以下部分里作者露骨地宣扬了资产阶级人性论。然后就大段地摘抄原著。好在管理员不看内容只看字数,所以每每都蒙混过关。

“我要感谢那位图书管理员,她使我大量地摘抄名著,而且源源不断地供给我的精神食粮,这在那个年代很难得。”

和上一篇一样,作者又一次在文中表达了她对图书管理员的感谢,可是这种感谢让我们这些图书馆员听起来,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这段大量阅读的时光无疑为作者后来弃医从文埋下了伏笔。虽然作者在那个个人并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年代,将自己十一年的美好韶华埋葬在了严寒的藏北高原。但是她一直觉得“图书馆幽暗的书架”“在小心翼翼地做着某种准备”,当她感到“它们象贮藏多年的种子,再不萌发,就要胀破了”的时候,在一个平平淡淡的晚上,她开始了她的写作。从此一发不可收,于是中国又多了一个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

可以说,是少年时的阅读在毕淑敏的心中埋下了写作的种子,使一个过了“而立之年”的女大夫,执意要拿起文学之笔开始艰难的创作跋涉。是读书改变了她的命运,使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主治医师转变成一个成功的职业作家,从而到达了人生的一个新高度。

能将爱好与自己的职业联系在一起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虽然爱好只是一个种子,要让种子开花结果还要付出许多超出常人的努力。

我曾经为自己选择的专业后悔过,后悔自己为什么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要多此一举地在提前录取栏上补填一项“图书情报”,还不错的考分使这个“提前”断送了我所有后面的看起来无比美好的其它志愿。

多年以后,当我逐渐“干一行,爱一行”后,蓦然回首,才恍然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是我从小对读书的爱好决定了冥冥之中我的宿命。当小学的我整个暑假都流连在邻居家的书柜前时,当中学的我从妈妈管理的小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借阅书刊时,那一切,似乎都是为我的未来做了某种铺垫。

似乎图林中还有许多爱读书的同行,不知道他们中有多少人是因为爱读书才走上图书馆员这一条路的。

我也曾经远离过阅读,工作以后,为了考学或工作需要,我将大部分的阅读时间交给了技术性书籍,那是一种功利性阅读,我认为它甚至不能算作是阅读。感谢图林,感谢博客,使我重新开始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当干涸的心灵重新注入思想的清泉,我有一种重生的喜悦。

桌子上放了七八本看完要还的书,有散文、小说,也有杂文,身在图书馆,如果不善加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岂不是“入宝山而空手归”?

前两天看到一篇报道:书店女工小学三年文化,卖书10年读书万卷。那是又一个爱读书的故事。

混入北图

毕淑敏的散文集《千头万绪是多少》中,有两篇与图书馆相关的文字,很有趣味。

一篇是《混入北图》

开篇就是:“带儿子混入北京图书馆,蓄谋已久。”原来北图是只对成人开放的,“少儿不宜”,但是爱书的母亲总想让儿子去感受一下那座宝蓝色屋顶的巨大宫殿的魔力,而这也是“最爱母亲,其次是书”的儿子的梦想。于是在儿子十四岁可以冒充大人的时候,就有了一次乔装混入北图的经历。

首先揣上爸爸的工作证,父子长得比较像。

北图门口的卫兵不足虑,因为他并不盘查。儿子发现读者都不从正门进,妈妈告诉他有贵宾参观的时候才开正门。

第二道封锁线是进楼时门卫的验证,妈妈的经验是:潇洒地把证件扬一扬,门卫就会挥手放行。于是顺利进入北图。

妈妈给儿子讲解了怎么存包,怎么查目录等等,就想打道回府,可是儿子不同意:“如果我们不看书,那还算什么到过北图!”于是母子俩继续铤而走险。

到了一个阅览室,母亲不让儿子进,说这个阅览厅的工作人员看起来很负责,太危险。母子俩“做贼心虚”地挑了一个工作人员埋头读书的阅览厅。

儿子独自进入,终于成了北图的读者。儿子出馆时对母亲说:“那个工作人员的眼光像吸尘器,在我脸上吸了个遍,肯定认出了我。只是,他什么也没有说。”

“哦,谢谢你,北图爱读书的管理员!”(母亲衷心的感谢语)

最后结语是儿子的心愿:我想从北图的正门走进去。

文中还有一小段描写北图环境的语句:

这是北方冬日极好的一个晴天。天穹蓝得如同海底世界,北图以同样碧蓝且更为耀眼的琉璃瓦无所顾忌地炫耀自己。在这座庞大的王国里,居住着书的君王和它的亿万子民。

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时候写的这篇文章,至少是十多年前吧,现在我们都叫国图,还有人叫北图吗?记得读书时有过一次去北图的经历,现在想来印象都模糊了,似乎也只有那巍峨的建筑和碧蓝的琉璃瓦还印在脑海里。建筑是凝固的风景。

有机会一定要再去瞻仰一下国图,毕竟那是国家图书馆哦。

解读:寻觅优秀的女人

  “寻觅优秀的女人”是毕淑敏的散文集《千头万绪是多少》的开篇作。什么是优秀的女人,毕淑敏是这么定义的: 

  优秀的女人首要该是善良的。优秀的女孩赋有净化灵魂的使命,她们像明矾一样,使世界变得澄清。她们的血像油一般润滑了车轮,历史艰难地向前滚动。女人的善良是人类温情的源泉。 

  这是说人的本性,优秀的女人应该本性纯良。她不会因生活的磨难而扭曲,不会因物欲的浸染而变质,她远离尖刻、自私、冷漠和仇恨,在混浊、繁嚣的尘世中永葆灵魂的清澈。 

  优秀的女人其次应该是智慧的。女人比男人更需要智慧,因为她们是更柔软的动物。智慧是优秀女人贴身的黄金软甲,救了自身才可救旁人。智慧是女人纤纤素手中的利斧,可斩征途的荆棘,可斫身边的赘物。智慧不单单是天赋的独生女,她还是阅历、经验、胆魄三位共同的学生。 

  智慧来自于学识,即学养和识见。学养可以从书中求得,识见却要从阅历中积淀。智慧的女人很少不爱读书,因为读书会开阔她们的视野,拓展她们原本纤细的心胸,使她们更乐于思考,更明辨事理。“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很多人相信女人有第六感,说明女人天生感觉敏锐,那是聪明的前提。可惜很多女人在琐碎的生活中与书隔绝,被过多的脂粉模糊了眼睛,被狭隘的圈子拘谨了想象,心灵的家园慢慢荒芜,渐渐变得言语空虚眼神恍惚心地狭窄见识短浅了。 

  优秀的女人还需要勇气。假如你是一个优秀的女人,无论你朝哪个领域航行,或迟或早你将遭遇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男人。善良的智慧的有勇气的女人,要敢在黑暗的旷野独自唱着歌走路,要敢在没有桥没有船也没有乌鸦的野渡口,像美人鱼一般泅过河。 

  说得更直白一些,优秀的女人还要有一点事业心。只满足做贤妻良母的女人,你可以为她贴上各种美丽的标签,但很难说她是优秀的。因为优秀本身代表了一种能力,一种卓而不群甚至不让须眉的才华。她不一定要到达某种成功的大境界,但在属于她的领域里应该有小小的作为,获得别人的肯定。 

  女人的优秀最后归结为美丽。美丽的女人首先是和谐的,和谐是一种心灵向外散发的光辉;其次是柔和的,象跳动和舒卷的火舌,像嫩红的枫叶,像浸湿的红绸。激情的局部仍旧是细致而绵软的;美丽的女人应该是持久的,少年时像露水一样纯洁,青年时像白桦一样蓬勃,中年时像麦穗一样端庄,老年时像河流的入海口,舒缓而磅礴;美丽的女人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时间不是美丽的敌人,而只是美丽的代理人。它让美丽在不同的时刻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从单纯走向深邃。 

  用了这么多美妙的比喻,无非是说优秀的女人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外在美不是肤浅的漂亮,而是言谈婉转举止有度的优雅,那是内在美形诸外的表达。漂亮只与养眼有关,与优秀无关,因为它丝毫无助于美化女人的内心。漂亮是造物的恩赐,我们无法掌控,而美丽却可以用一生去打造,随着岁月流逝而历久弥香。也许漂亮的女人更容易得到关注,获得机会,但在优秀的男人眼里,美丽的女人才是他们欣赏和追逐的,因为她们足够优秀,在智力和能力上都足以挑起男人征服的欲望。 

  如毕淑敏所言,这么层层筛选,优秀的女人实在不多,象精品一样弥足珍贵。每一个不甘于平庸的女人至此都可以扪心自问:我算不算一个优秀的女人?如果还不算,我想不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女人?既然优秀的标准如此严苛,这可真成了一个恼人的问题。 

  似乎自己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个问题,也许是从没有刻意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女人,我想只要以真诚、积极和自然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对待事业和情感,优秀会自然而然地走近我们吧。 

谁为爱情画上句号?

谁为爱情划上句号?男人,还是女人?――——题记

昨天终于看完了皮皮的新作《爱情句号》,在此之前,我不知道谁是皮皮。但是这本书告诉我,这是一个智慧、敏感而有些忧伤的女人。她对人性,对爱情有着如此深刻的直觉,而又能用最准确的语句把这种感觉描绘出来,准确得近乎残酷。

很佩服作者的构思能力,简单的十来个人物,却有那么复杂的爱情故事,从普通的男女爱恋,到同性恋、婚外恋、忘年恋、三角恋,还夹杂着初恋、暗恋、单恋……好象把世间所有恋爱的形式写完,就可以为爱情画上句号了。可惜作品的结尾更象一个省略号,因为几对人到中年的知识男女,在爱情的漩涡里纠缠了一场以后,没有一出爱情有结局,也没有一对家庭身心圆满。所有的人都前途未卜,不知所终,抓不住那根幸福的稻草,也许这是对爱情的嘲笑。

小说没有催人泪下的生死别离,没有爱情小说的唯美,甚至人物名字都朴实得有点土气,大丫、大牛、朱大者。。。。。。有的只是过来人的审视与冷静,还有女性作家不能克制的伤感与疲惫。

皮皮是这样给出了内容的简介:

故事从一本遗失的日记开始,一个步入中年的独身女性的内心世界层层浮现,围绕着爱的渴望和恐惧,缠绕在爱的鼓舞与失望中;另一个在绝望中挣扎的已婚女人,因为丈夫瞬间的绝望情绪永远地离开了……;一个发誓不结婚,声明对爱情失望的聪明女人,终于被爱情抓住,当她舒展胸怀迎接爱人时,爱情却停止在她永远无法企及的地方。

中年的彷徨,来自于婚姻的危机,来自于对爱情的迷惑与游移,爱与恨一样,都是一种很容易疲倦的感情。

都是聪明的女人,生活独立而又才情出众,碰到的又都是不差的男人,却总是不能为爱情画上圆满的句号。四十岁的女人,延续了青春期的躁动又预支了更年期的恐惧,对爱情仍有渴望,但由于经历过的人生,对世事和感情的了悟,使她们对自己更没把握。她们不确定自己到底要什么?也因此而错过。

结局尚未写好,泪水却都已启程。

也许就是因为她们太优秀了,追求完美又不能忍受背叛,象书中所言:“当爱和尊严发生冲突时,我们孤独地跟尊严留在一起。”优秀的女人更难获得爱情,似乎已经是一个不需要证明的定理。女人啊,为什么要那么聪明,要把一切都看得那么明白,笨一点,也许就幸福一点。平淡的幸福,和深刻的痛苦,你需要哪一种?


不爱了
再爱
爱不在了

皮皮的描写是如此地真实,让你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而读得清醒,读得沧桑,读出一种生命深处升起的凉意。

扉页上的诗:

我吹着牧笛从山上下来,看见云端的小女孩儿,她说,你吹一只羔羊的歌曲,再吹一只青草的歌曲,我吹啊,她听啊,爱情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封底折页上的话:
爱情远去,追求完美的女人不再指责男人。男人没错,女人没错,难道爱情错了?

都是忧伤的故事,也许因此有些美丽。

也许因渴望美丽,而对爱情踟蹰彷徨。

封底的诗:

什么时候我们能责备风,就能责备爱。

——叶芝《古老的记忆》

串起来看,你对爱情是不是有了更多的感叹?末尾的诗是一种宽恕,爱情没有理由,爱与不爱,都需要原谅。

忽然想起了齐豫的歌《幸福》:

[audio:http://219.218.19.2/lzf/幸福.mp3]
放弃多少 才算贤淑
保留多少 才算让步
迷人的是忠诚还是背叛
幸福是自由还是牵绊
。。。。。。

唉。。。爱情是让人迷糊的东西,说不清也道不明,也许时间能让爱情现出最后那张脸。摘抄一些书中的句子吧:

爱情不值得太珍视,太短暂。但通过爱情发现的那个人值得珍视。

能被人爱,真好;能爱别人,更好。爱,如果能简单直接,彼岸便不再是诱惑。

诗意消失的时候,发现了你的爱情,假如上帝执意这样,我垂下头,让内心的惊恐持续,持续。

爱是活在对方里面,感觉对方的感觉;喜欢是活在对方旁边,感觉自己的感觉。

心中的爱意让人软弱;心中的混乱让人蛮横。

想像远处的时候,远处就更远了。

有爱,便是身在家里,无论痛苦还是幸福,爱是着落,像有巢的鸟,可以飞可以落。

人多可怕啊!不知不觉中就变了,变得没有勇气没有想象,变得麻木,慢慢习惯无聊,跟痛苦相安无事,接着就老了。

现在我们睡吧,这将是美梦的一夜,远离痛苦,甘蜜如饴,溶掉我们灵魂最后的经纬,为了醒来后比梦更长的路。

生个孩子,之后,生活将自动改变,步入“正轨”。所谓的正轨就是安全省力的路,避免复杂避免痛苦。

听说动物彼此间了解闻闻味听听声音就行了,据说人们的相识交往高级多了。除了闻味儿,还有精神灵魂的交流,结果除了理解还有误解。人类因此骄傲,因为我们的世界复杂,所以多彩。有人推测,这是痛苦的根源。动物没有痛苦只有疼痛。

爱情在上,我们在下。

现实也有现实的力量,命运仍然是最大的悬念。


妈妈,你教了我太多做人的道理
忘了告诉我爱情是什么
妈妈,现在爱情已经无所谓
我不再有永恒的感觉
妈妈,你没有告诉我爱情是什么
因为你也不知道爱情是什么?
妈妈,哪一天我真正离开了你
那天里开始了我的孤独
妈妈,我再也找不到一个人
那人像你,带给我永恒的感觉
妈妈,我走在路上,再也不能回到你身边
长大像强盗,回忆像稻草
活着,偶尔这样,偶尔那样

妈妈,我好久才想念你一次,知道你不会怪我
可这些都不是我要说的,妈妈
妈妈,你没告诉我爱情是什么
妈妈,当我拥有爱情时,我不知道爱情是什么
妈妈,当我安宁的时候,我失去了爱情
妈妈,你知道我不是责备你
妈妈,这是只能跟你说的话
妈妈,我明白得太早
路还很长……时常这样,时常那样

――――――――――――――――――――――――――――――――
后记:
昨天是中秋,读这本小说似乎有点不合时宜,让我在看天上的月亮时,感觉那就是一个最大最古老的爱情句号。无论是“月上柳梢头”还是“千里共婵娟”,千百年来,只有月亮见证了无数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人生代代无穷已,一段段的爱情终要被画上句号,圆满的或不圆满的,又有无数新的爱情在开始,爱情是无罪的,它让人们在缺憾的生命中寻找圆满,可能因此而受苦。我不知道自己的爱情句号在哪里,也不知道在到达那个句号之前,还会不会有逗号、问号,或是感叹号?我只愿自己永远保有爱的能力,那也并不容易。

本文参考了:http://www.xiaoshuo.com/jsp/book.jsp?id=00162194

女儿湖,无岸无底的隐喻

在凉爽宜人的六月里,捧读一本清新致远的散文,是人生难得的享受。

《女儿湖隐喻》,是张抗抗近两年的散文和随笔集,全书收录的散文优美灵动、挥洒大气、真挚自然。分为:行行走走(游记)、走走说说(随笔)、说说看看(艺术品评)、看看想想(书评)、想想谈谈(东京访谈)、谈谈记记(为自己的作品作序),共六辑。

书名取自书中的一篇游记,女儿湖隐喻,很好地表达了全书的格调。即以女性温婉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捕捉自然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在作者的笔下,山川草木无不含情,沧海桑田无不蕴哲理,天地万物无不藏大美。

所谓隐喻,难言则隐,难直言而喻。

大美难言,作者的目光经常透过秀美或壮美的自然景色,透过戏剧、作品、建筑、城市或风物人情的表象,解读隐含其中的自然和生命的奥理。

她在西拉沐伦河漂流时,感叹“很多时候,人生,生活,就像漂流本身——当水流具有足够的运力时,顺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水下(或是命运)潜藏着我们无法透视的规律,要说随波逐流,其实也就是循着波浪和水流的动向,借力前行而已。”

重识钱江潮中,她看到“那回头潮如此勇猛,如此壮美,恰恰是因为堤坝拦截的阻力迫成。”因而感叹“阻力是能量的发生器——阻力是力量之父”。

作者还常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以比喻的手法表达对自然、对生命、对城市、对世界的喜悦、迷惘、虚静与忧思。

她把阿斯哈图(蒙语,险峻的山峰)比做一部石砌的史书,曰:“史书未著一字而尽得风流。我读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读出了花岗石的固执与坚硬,读出天空的宽容,读出时间的永恒。然而,我听见风声沉重的翻页、听见沙砾蹦溅时悲壮的吟咏,那一刻,我知道自己仍然读不懂它,不可参悟的阿斯哈图。”

她在品读《画廊情殇》时,将画廊比作情爱的象征,“廊可穿行、廊可抵达、廊可听琴、廊可读书、廊可观赏、廊可徘徊;廊中的人来去自由、或隐或现;廊下的风声雨声,营造出浪漫的情致;廊的开放式空间,使得它充满想像与魅惑;廊连接了两个端口,就像男人和女人短暂的邂逅相遇、如同一个身体进入另一个身体;廊中注定了要发生故事并遗情遗梦,那是一个最适合爱情滋生、而又便于爱情迅速消失逃逸的处所……若是我们能够坚持走完长廊,那么,爱情也许才会在一所房子里长久地安居下来。”

女儿湖隐喻中,她形容女儿湖的精灵“菠叶海菜花”是白袍的水妖,这种无叶的小花,一朵朵浮萍似的漂在湖上,象是无夫无父的摩梭女人,它“踮着足尖从波涛上走来,随着水浪敲击的音乐而翩翩舞蹈。”就像泸沽湖女人生命中蓬勃自由的爱。

张抗抗的文笔,时而优雅闲逸,古色古香。她观古仪画册,赞曰:“古仪塑人,女子的造型个个生动并富于情趣。静坐者娴淑、伫立者飘逸。一颦一笑、一静一动,纤手细颈腰肢发髻都在浅吟低唱,裙裾腕袖流云生风。”时而洗炼简朴,发人深省。她说:“一部书能让读者感动,至少是抚慰了人世的痛处;若是能引发读者去想,则是敲击了人心的某个盲区。”笔意清雅而不超然世外,如《游子文化的现代性》,平易自然却也亢阳激越,如为虎代言系列。

她曾因在《情爱画廊》中对两性关系的描写而备受争议,本书中收录了这部小说的自序,其中有一段文字比较精确地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故事发生在雨雾朦胧的江南小城与粗犷的北方都市之间。这也许隐伏着某些文化观念上的碰撞与交融。也许更为含蓄地表达了在今天这个变幻莫测的人世间,固守与行走、喧嚣与宁静、排斥与宽容、沉潜与浮漾的矛盾。”

书中还有一篇与图书馆相关的文字,我本天地书一卷,是作者观新编越剧《藏书之家》后的随记。该剧以天一阁为故事背景,这座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几百年前,就已悄然隐藏于江南的朦朦烟雨之中。天一阁的浩瀚藏书收藏了几千年汉语书业的兴盛,却也掩藏了藏书人家的全部艰辛与孤独。该剧颂扬了天一阁阁主范容寂寞守志、藏书承志的美德。“饥藏书、寒藏书、孤藏书、忧藏书、喜藏书、乐藏书……”“书香余墨散复聚,人去楼空书犹在。”

作者用坦诚率真的笔墨,写着淡然而沉挚的文章,将世间的浮云流水,揽入亦喜亦忧的纷然思绪。将所行所见,所读所思,所爱所恨,一一记下,传达出对生活独特的思考和敏锐的感受。

最后,我们再回望一眼女儿湖的隐喻:

“蓝冰薄纱,静卧于群山之间;她已收起娇媚的云雨之态,一如初识之时,冰清玉洁、冷静平和。人世间,究竟哪一种生活方式,更接近自然本相和生命原色呢?女儿湖,像一个无岸无底的隐喻,等待女人用心灵去破解参悟。”

一生三谋

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中国华侨出版社的《一生三谋》,曰:谋为人之绝道,谋说之巧策,谋事之成法。谓之“三谋”。简言之,即处世、说话、办事这三项基本功。美国著名成功学专家劳布在《人生修炼》一书中,将这三者合称为“人生动力资源”。
书分三篇:

1 善处世:以赢得人心为第一

2 巧说话:学会让对方兴奋起来

3 能成事:每一手都及其到位

全书旁征博引,贯通古今中外,用一个个朴素的真理构筑了一篇处世之道。文风平实,然精致不足。封底做结:“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谋划的作战图,你的智谋越高,就可以在处世、说话、办事这人生三大环节上游刃有余、无所不克。聪明的处世者,常会含而不露、见缝插针,总能在最关键时刻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人。精明的说话者常随机应变、点到为止,总能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让对方为自己献计献策。高明的办事者常明察暗动,攻击核心,总能在顷刻之间搞掂难事。”
很久不看这一类的书了,因为每每知易行难。人生如果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思量再三,想想符合哪一条原则,岂不也活得太累。所幸我入的行当是一个相对单纯的行业,也许是沾了书香之气,又因为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争,所以倒少了许多机心和功利。
不由想起《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很欣赏这句话,因为只有博学的人才能世事洞明,只有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的人才能写好人生的文章。

年少时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对一些所谓的人情世故是很不屑的,仗义直言,率性而为,自以为很潇洒,很个性,自以为凭自己的能力和业绩可以获得领导的常识和大家的认可,孰不知已暗中得罪了人,直到碰了壁,吃了亏,才番然醒悟,原来成功的第一要义是先学会做人、处事。要学会和周围不同层次的人打成一片,要小心地隐藏自己的骄傲。那句话怎么说的:“说出来的骄傲要伤人,所以我不说,虽然我还是骄傲。”

于是卸去了几许傲气,多了几分宽容之心,说话和做事也更瑧圆熟。但我知道自己还远未到达“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境界。所以还要苦练处世、说话、办事三项基本功,不过我会永远记住:虽然生活需要技巧,但更需要一颗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