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自助借还机?

今天和北京清大智博的孙总进行技术交流,了解了该公司近年来为图书馆界开发的一些软硬件系统。其中有一项应用引起了我的关注,利用RFID进行不需干预的自动借还书。
在此之前,不论是RFID还是传统的磁条,借还书操作要么是馆员来完成,要么是利用自助借还机由读者自己完成。而现在可以和自助借还机说88了,读者进出图书馆时,就自动完成所携带图书的借还,你只需要进门时刷个卡,其它不需要你做任何事了。
可能吗?太先进了吧?那拿着书进出图书馆不就像进出自己家一样?
技术的发展永远在你的意料之外,果如是,那真是用户体验的一大飞跃。 继续阅读告别自助借还机?

关于发现系统不得不说的话

    此次苏州会议,为了参会及会友,写了一篇发现系统的小文,不想被安排了一个发言。有了这个牵挂,会议听得总有一点不专心。不过会下和朋友们相聚苦短,也没抽时间准备一下发言。

    发现系统作为目前业界的一个热点,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尤其是北大清华等一批龙头老大们纷纷上马,起到了极大的带动效应。很多馆对此还有些疑虑,上,还是不上,这是个问题?

分歧之一:用户真的需要发现系统吗?

  头脑风暴时专家之间也有了分歧,约翰霍普金斯的张东明老师说他们学校的教师觉得发现系统没什么用,而新泽西大学的王永明老师说发现系统在他们学校用得很好。我曾与西安交大的邵晶馆长交流,就邵馆的观点来看,发现系统本来就是给普通用户而不是高端用户用的,换言之,它的受益面应该是广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教师可能只看本领域最顶尖的几种刊物就够了。研究生不论是开题还是综述还是为导师的科研项目搜集资料,都是图书馆数字资源最大的用户群,而大部分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远远低于我们想象的水平。所以他们真的需要一个整合易用的发现系统。从众多学校的使用效果来看,发现系统的确极大地提升了数字资源的使用量。

  香港浸会大学廖子奇博士说:用发现系统检索出的文献,还是只能下载本馆购买了的。意即发现系统的功能被夸大了。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看法:发现系统相比于联邦检索系统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仅能整合馆内资源,而且能整合馆外资源。检索出的馆外资源虽然不能直接获取全文,但让你知道有这样一篇文献存在,这不就是”发现”的意义吗?在文献传递渠道畅通的情况下,从发现到获取也只是一步之遥。

分歧之二:发现系统是不是只是一个过渡产品?

头脑风暴时清华大学的陈武老师说:发现系统还只是一个过渡产品。确实,目前的发现系统还主要定位于数字资源的整合,同时兼容了本馆纸质资源的一部分揭示功能,还不能将纸质和数字资源的利用完全打通,换言之即使有了发现系统,我们也不能抛弃OPAC。因为不管是Summon还是EDS都是数字资源提供商出身,他们的强项是内容。而Primo以系统集成商起家,在这方面领先了一步,我想清华大学选择Primo可能也有此考虑,但在内容上还略逊一筹。

另一方面,软件产品的发展怎么可能一步到位呢?从现在的眼光看,当年的联邦检索系统不也是过渡产品吗?2.0号称永远的Beta版,就是在不断创新中殝于完善。目前发现系统的发展非常快,因为价格的因素,我们可以暂时持观望的态度,但是不能忽视资源整合这一必然的大趋势。数字图书馆已经发展那么多年了,数字资源无论从经费、资源量还是利用率上都远远超过了纸质资源,可是图书馆还只围着一个集成管理系统在运转。这合理吗?想起丫枝的提问:相比于纸质资源的加工,图书馆从事数字资源加工的人员为什么那么少?数字资源也需要整序、揭示、评估和推广,据我了解,国内图书馆在这方面做得不是一般般差,想想有几个馆开展了数字资源编目?这就是业务流程的转变以及意识转变的问题了,可惜我们太多的馆长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图书馆在跟上变化方面总是落后一拍,所以越来越沦落为一个Buyer

  咦,有点FQ了,关于发现系统还有太多的话想说,总之一句,不能被商家忽悠,亦不能固步自封。OVER。

人间芳菲四月天,青春作伴好读书

 

“人间芳菲四月天,青春作伴好读书”(我馆世界读书日暨我校首届”读书月活动”主题)
学管会的同学还是挺有才,这个名称前句嫁接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和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下半句化用杜甫的“青春作伴好还乡”。
最近全馆各个部门都在为这个活动奔忙,晒一晒我们的活动。
4月20日开幕式,在图书馆中厅举行,请了省教育厅的领导、主管副校长和多位成都本地的图书馆馆长莅临。 两侧弧形排列的是统一制作的数据库展板和图书馆服务展板。后端是书展,前面第4-6排是我校国防生,一水的制服,坐姿挺拔。
数据库展板,以后将长期放置在图书馆展示并到学院巡展。
开幕式上的学生诗朗诵。
其它读书月活动:
1、”光影之间•经典重现”:播放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版本。
(插播广告语:最初,它们是纸面上的感人经典;最终,它们是银幕上的难忘光影。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光影唤醒记忆,经典照亮心灵。启迪心灵,感悟人生。光影之间,经典重现。)
2、你选片 我放映–视听阅览室5月播放内容问卷调查
3、系列讲座:共9场。我部负责5场。
4、”芝麻开门”–沙河图书馆主书库开放日活动
5、书展:外文原版新书展、中文新书展
6、图书修复体验
7、悠悠书韵 悦读健心–好书推荐
8、资源学院行–外国语学院:建立图书馆外国语学院分馆
9、图书漂流:学生自主管理图书馆漂流站。
10、”文明阅读,不做小丑”图片展
11、”我阅读,我分享”–共建研究型党委阅读活动
注:4.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名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图书馆界通俗地称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国际日源于加泰罗尼亚4月23日圣乔治日的一项传统,在这一天,每销售一本书籍,都会附赠一朵玫瑰花。

试用维普科学指标分析系统

维普科学指标分析系统http://t.cn/zOaH9ka(IP受限,需开通试用)。

以图情学科为例,选几个关注点测试了一下:

一、学者,按被引量排序

二、机构

看了一下华东师大图情学,总被引量2635,槐师一人贡献了1367,半壁江山呀。可以功成身退了。润润加油,以后看你了。:-D

三、期刊,按被引次数排序

如果按篇均被引排序,前三名都不是图情期刊,分别是: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篇均被引17.00次

《中华肝脏病杂志》  篇均被引16.00次

《管理工程学报》   篇均被引13.67次

四、学科排名

图书馆情报学,按被引量排名20,按发文量排名33,按篇均被引值排名12。

学科走势图如下,似乎发文量是慢牛,被引率在跳水哟。

五、学科基线

按维普的解释:学科基线即学科平均被引值基线,学科单年的平均被引频次是衡量该学科内单篇论文的影响力基线,单学科所有年的平均被引频次反映了该学科在整个科学研究中的影响程度, 全部学科所有年的平均被引频次可以揭示国内科学研究的平均发展水平。(挺绕的)

全部学科所有年的平均被引频次(基线)是1.26,图情学是2.22,高于平均水平。其实大部分学科都在2以下。是不是说明图情学在整个科学研究中的影响程度比较高?汗。。。。

六、高被引论文:

前2篇都是槐师的大作,牛人:

1、 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 被引287

2、 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 被引196

看了一下前10大高被引论文,5篇中图学报,4篇大图学报,1篇《四川图书馆学报》(张晓林2001年的文章《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哈哈。。。张大帅出走之前为四川做的贡献)

七、热点论文

1、刘炜, 图书馆需要一朵怎样的”云”? 被引39  (恭喜老K)

2、王文清 陈凌,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模型  被引29

3、肖鹏,云计算对图书馆事业的双重影响  被引18  (云太热了,也许要遇到一点冷空气才能化为春雨)

检索

刚才一个朋友托我帮忙找一篇文献,说是GOOGLE来的,没全文,信息如下:
Masashi Makita;Chinmoy Pal. Influence of Vehicle Structures in Improving Crash Compatibility Performance[J], AutoTechnology, 2007.8

重新回想了做文献传递时的传统套路:

1、有确定的期刊名,先定位在哪个数据库
在北大和清华的电子期刊导航中查AutoTechnology,无果。后来看原网页刊名应为Auto Technology,中间有个空格,又查还是没有。看来这个刊不在主流数据库中。

2、再查OA资源,两个途径:
一是OCLC FirstSearch,里面有一个OAIster,全球联合机构知识库,不巧并发满了,后来验证也查不到。
只好求助知名的OA搜索
引擎,如DOAJ等,仍然无果。

3、看来找到原文比较困难了,转向文献传递渠道
最常用的当然是NSTL了,一查,OK。【馆藏单位】: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告友可通过NSTL文献传递。

想起自己曾经总结过的“文献传递三境界“,此只第二境界矣。

SoLoMo概念凶猛

今天一个朋友和我聊起当下互联网最热的概念SoLoMo,我很汗颜地表示不知。

百度了一下:今年2月,著名IT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提出一个概念,”SoLoMo”。短短数月,各种科技公司都在谈论这个新词:

so–social,社交;lo–local,本地位置;mo–mobile移动网络。

随后,SoLoMo概念风靡全球,被一致认为是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业界相信,符合这3个单词的公司都有希望成为下一个Google或者Facebook,成为硅谷下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更早之前,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玛丽·米克(Mary Meeker)就预言,移动互联网将于5年内超过桌面互联网。人们用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时间显著上升,与此相伴,”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即基于用户当时位置的服务将会呈蒸蒸日上之势。据说人人网的”人人报到”就是一个SoLoMo的例子。

IT圈从来不缺少概念,像当初的Web2.0和如今的云计算,虽然一个概念的生命周期可能会很短暂,但其蕴含的理念和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技术变革却会长远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一个行业的发展。

姑且不去跟风阐释SoLoMo的概念,想想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哪些可以契合这三个流行趋势。

so–social,社交,自SNS兴起以来,社会化网络风生水起,目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通过QQ、微博和读者之间建立起一定的社交联系,但是在图书馆网站上,是否也能够通过SNS来凝聚读者,比如组织虚拟的读书会,使有相同阅读兴趣的读者能相互交流,分享阅读体验。

lo–local,本地位置,互联网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对时空领域的拓展,然而人们的生活总是本地化的,各种大众点评网和团购网站无不是打的本地化牌。图书馆的服务也一样,适合本校读者的才是最好的。想起正在做的教参书系统(可扩展成自主学习中心),如果按CALIS的学科分类模式来做,远不如按本校课程设置来组织资源效果更好。

mo–mobile移动网络,这个就不赘言了,移动图书馆和移动阅读已经成为热点和趋势。以PC为中心的时代必将向以Mo为中心转移。不管是So,还是Lo,落脚点的终端,未来一定主要在Mo

今天和朋友交流的终结点是:技术永远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有想法,知道方向和趋势在哪里。

RFID与图书丢失率

一直以来,图书馆的图书丢失率都是一个很难测度的问题。因为馆藏盘点是一项无比巨大的工程。RFID无疑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所助益。

我馆也一直没有做关于图书丢失率的正式统计,此次借助RFID项目实施之便,对新馆馆藏做了一次盘点,以在RFID系统中注册的图书为在馆图书的依据,整理统计出清水河校区图书馆怀疑遗失的图书书目;并以此估算出在实施RFID系统之前,清水河校区图书馆的图书丢失率为1.86%,详情如下:

清水河校区图书馆已验收图书总数591925册,怀疑遗失11019册,图书丢失率为1.86%,其中:

已验收中文图书560040册,怀疑遗失7743册,中文图书丢失率为1.38%;

已验收外文图书31885册,怀疑遗失3276册,外文图书丢失率为10.27%,远高于中文图书丢失率。

以上为技术部的同事统计的数据,是新馆运行3年后的情况。据技术部同事说,目前国内并没有关于图书丢失率的标准,根据可查阅的资料得知,大家普遍认为开架阅览区域的图书丢失率的合理范围在年均2%左右,那么我馆还在正常范围内。

我想下一步借助于RFID的盘点功能,再能统计出实施RFID之后,丢书率达到了多少,前后对比才更有意义吧。

国家十二五规划对SCI论文提出更高要求

2011年07月04日,科技部网站发布《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0

2015

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1.75

2.2

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人年)

33

43

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排名(位次)

8

5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7

3.3

研发人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件/百人年)

10

12

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亿元)

3906

8000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

13

18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

3.27

5

规划提出了七个发展目标,其中第二个目标是: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学和技术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5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件,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2件/百人年。

而十一五规划的提法是:

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前10位,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15位。

可见十二五规划对SCI论文的被引次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十一五”的第8位上升到”十二五”末的第5位。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的SCI论文数突飞猛进,从2006年以后就排名世界第2,然而引用次数却增长缓慢,2005年到2010年5年间仅由世界第13位上升到第8位,呈现数量跃进而质量停滞的状态。而引用次数无疑更能说明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

可喜的是,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从2009年,中信所发布的SCI论文统计结果就取消了国内研究机构或大学的论文数量排位,而代之以论文被引用次数的排位,希望借此弱化各单位之间论文发表数量的比较,而更多地关注论文质量。

这一转变当然是我们乐见的,虽然要更科学地表示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还有更进一步的指标应予以考虑,比如,在专利方面,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国家的要求已经从总量改变为每万人平均量,在SCI论文方面,也应考虑篇均引用次数,甚至是他引次数。

联想到这几天,论文检索任务中更多地要查他引次数,可见国家的指挥棒已经在发挥作用。虽然查他引对检索人员来说实在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期待科学评价指标更科学。

鼠兔总结

百度百科:鼠兔是一种外表丰满漂亮的小动物。

此次会议,信息量大,收获颇丰。结束时K师请专家们对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ALS)提一点期望:

王雪茅:增加互动。

张甲:解决具体问题,加强工作小组的建立。(上次会后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成立了几个工作小组)

林夏:热情转化为行动,将会议所得用于实际工作。

曾蕾:照顾中小馆和普通馆员,增加poster(是案例的意思吗?),如living library等。

郑巧英:希望能共享PPT和视频。

秦健:希望学员学会自己找问题,不要问专家。往年研讨班有培训的主题。

-------------------------

最后,西南财经大学李天行馆长用一首诗配合英文解释进行了大会总结,很强撼。

鼠兔语丝

张晓林:Web2.0最大的作用是创造了用户驱动的信息环境。

    图书馆只是浩瀚星辰中的一小颗,不要把自己当中心。(地心说PK日心说)

窦天芳:(图书馆)掌握了数据就掌握了处理数据的权力。

聂华:数据海的概念代替了数据库。

陈兴蜀:关于什么是云计算,目前的定义都是瞎子摸象。

孙卫:能不能把数据库中的资源再组织一遍(提供给用户)?如果不能,图书馆就只是个buyer。

   同方、万方、维普对中国数字出版的贡献只有4%

   插转一条围脖:这些年来,政府部门说的数字出版其实是网络游戏,游戏企业说的数字出版其实是政府补贴,电子厂商说的数字出版其实是平板电脑,中国移动说的数字出版其实是起点文学,出版社说的数字出版其实是排版文件,老百姓说的数字出版其实是盗版光盘。

林夏:用户体验UX是一种国际标准,ISO9241-2102010

张甲:用户的信息体验(UX)决定着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

   研究数据进入图书馆服务领域现在越来越普遍。

秦健:学术图书馆开展支持eScience的服务是不可忽略的趋势。

陈力:图书馆员总是高估自己,读者总是低估我们。

   我们所说的创新,有几个是真正的创新?

李欣(康奈尔):图书馆最缺的人是project manager,(图书馆员)尤其缺乏营销技能。

陈力:外包是潮流,但外包不能取代一切。外包不能一包了之。

孙卫:项目管理能力是外包成功的关键。

西北图客:中科院图书馆要”颠覆”(张晓林 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
     公共图书馆要”转型”(陈力 公共图书馆的转型)
     那高校图书馆怎么办?能不能用”泛在”概括?(朱强 泛在信息社会和泛在图书馆服务)

关于GFW的PK:

场外围脖提问:GFW环境下,图书馆如何保证信息的获取?

王雪茅:美国图书馆员的两个信条是:尽最大努力维护信息的中立性,尽最大努力找到获取信息的最好方法。

张甲:信息的自由获取是我们的生命线。有些事情(翻墙)可以做不要说。

张东明:昨天我才干了这个事儿(翻墙)。

陈力:很难苟同美方专家的意见,图书馆员要守法,法合不合适是另一个问题。

刘炜:ZF从来没承认过GFW的存在。(潜台词:翻墙犯了什么法?)

鼠兔资料

2011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暨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四川成都,2011.6.22-24
http://www.uudisc.com/user/blaze/files/4130106
会议光盘上的,不一定全。

附:
会议日程:http://www.sal.edu.cn/2011/Richeng.asp

------------------------------

现在图书馆界会议很多,报告很多,但同是听会,你的学术视野、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决定了你能从报告中吸收多少。

电子图书:更低成本,更高利用率(转)

原文:Study shows migration to online books saves libraries money and increases usage译本原文见这里

电子图书:更低成本,更高利用率

数字化期刊无疑是当今高校图书馆的基石之一。通过ScienceDirect及其它越来越多技术先进的数字化平台可以访问上千种科学、技术和医学期刊。时下,众多出版商,包括Elsevier,正大力推动书本内容数字化的进程。

电子图书的增多给图书馆带来许多选择和决策的机会。密切重视电子图书馆藏的质量、可获取性和价值确实至关重要。纸质图书向电子图书转变前后的成本/效益分析为图书馆决策电子图书战略提供充分依据。Atos咨询公司受ScienceDirect团队之托于2007年以定量的角度对电子图书的价值进行了独立研究。

Atos咨询公司2007年研究的基本目标在于探索以下问题:

与纸质图书相比,电子图书的价值是什么?
相比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的成本为多少?
相比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的利用情况如何?
各图书馆采用电子图书的进展如何?

此研究基于以下因素分析成本和使用情况:

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采购成本
与纸质图书相关的图书馆续生成本以及电子图书所带来的可能的成本下降
电子图书较之纸质图书的利用情况
图书馆总馆藏中电子图书的数量

研究中所分析的成本因素包括当时每一本书的采购成本;每年图书维护成本,含装帧、保存、馆际互借和编目;另外还有每年运营成本,其中包括图书馆空间维护和图书管理的人力成本。




最近,两项关于电子图书寿命周期成本的研究表明,电子图书大大降低了图书的寿命周期成本。此表介绍了2001年Atos咨询公司及2003 Lawrence/Connaway的收集的数据,揭示了高校图书馆从纸质图书转向电子图书后可节省成本的环节 。
该研究中,300家高校图书馆的历史数据来源于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协会(SCONUL),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RL)和澳大利亚高校图书馆委员会 (CAUL),研究中还参考了2001年Ato咨询公司在荷兰乌特勒支,德国不来梅和瑞典吕勒奥调研时收集的数据。

从纸质图书向电子图书转变应考虑的因素
Ato咨询公司2001年的研究认为,尽管电子图书的价格跟纸质图书的价格有很大关系,但事实上其成本只相当于纸质图书寿命周期成本一小部分。如上表所示,一个转而采用电子图书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减少其他费用支出(如图书馆空间,图书加工,图书装订)。

电子图书的利用率在上升
虽然同一本书在不同图书馆中的利用率大不相同,但是,据Ato咨询公司分析表明,电子图书的利用率大幅高于其印刷版的利用率。因此,对图书馆及其用户来说,电子图书具有更大价值。
例如,2006年,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协会(SCONUL)各成员图书馆ScienceDirect系列丛书电子版的平均使用次数是其印刷版的平均借阅次数的6倍,在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RL)成员图书馆中,两者之比为26倍。同年,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RL)会员图书馆中 ScienceDirect平台上电子手册的平均使用次数是其印刷版借阅次数的155倍。

电子图书馆藏在增加
我们可以从具体某一国家的数据了解电子图书馆藏的增长率和采用电子图书的机构数量的增长速度。2007年,ScienceDirect团队对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协会(SCONUL)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英国现有电子图书馆藏的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纸质图书馆藏。2005年,英国各图书馆中电子图书馆藏平均增长了65%(2004年,英国平均每个图书馆增加电子图书1,861册,2005年为3,065册),而与此同时纸质图书的增长率仅为5%。据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协会调查数据显示,不仅各图书馆中电子图书馆藏规模中不断增大,而且拥有电子图书馆藏的图书馆的数量也在增加。没有电子图书馆藏的图书馆正迅速减少。

Ato咨询公司研究结论
Ato 咨询公司2007年研究得出结论,依靠建立电子图书馆藏为用户访问高质量研究资料提供另一平台所创造的价值可以节约图书馆的成本。基于电子图书的寿命周期成本(低于纸质图书的31%)及其在利用上优势(高于纸质图书至少6倍的利用率),电子图书对于高校图书馆的价值远远超过纸质图书。

翻译:林宗勇图林中文译站

程晓舫:传统图书馆会走向消亡吗?(转摘及点评)

转自E线图情:http://www.chinalibs.net/ArtInfo.aspx?titleid=231481

程晓舫,男,1957年5月生,工学博士,教授,2009年3月任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2011年5月在中国科技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工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一、数字图书馆的载体一定就是传统图书馆吗?

惊人一问:”数字图书馆的载体一定就是传统图书馆吗?”

数字图书馆的制作、维护技术以及所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均不是图书馆所建,而是图书馆由数据提供商那里整套引进的,那么,如果其他单位、机构也向数据商购得,也即可成为数字图书馆的载体。

数字图书馆的载体既然不必再以传统图书馆作为唯一可选的载体,那么传统图书馆继续存在的基石便不再稳如磐石。图书馆如果能继续存在下去,将由读者结盟下的免费服务变为读者解盟下的收费服务,除此难以存在下去。

点评:数字图书馆的载体当然不一定是传统图书馆,Google已经强势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机构,它还是一种制度安排。目前它在保存和传承人类知识方面仍然是做得最好的,除非有另一个行业能够替代它,否则它仍将继续存在下去。另外,如果图书馆变成了读者解盟下的收费服务,那图书馆还是图书馆吗?啥叫读者解盟啊?

二、传统图书馆能够胜任知识服务吗?

知识服务的前提是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高校图书馆并没有在做。

对馆藏资源的深度挖掘之所以在目前无法真正得以开展,在当前的中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对如何深度挖掘、深度挖掘什么还没有人做认真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究。他说,各个图书馆馆长都在讨论学科服务,可是到底什么是学科服务,一线的科研人员在做科研的时候到底能够从图书馆获得什么?图书馆到底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服务?对这些疑问始终莫衷一是。实际上,一线的科研人员更关注于前沿的甚至是正在研究、尚未发表的知识信息,而这些信息资源图书馆根本没有,连知识信息都不曾拥有,又谈何提供服务。另一个是馆员的历史沉淀,到目前为止馆员的结构并没有什么较大的转变,他们的专业背景和文化素质尚不足以完成对馆藏资源的深入挖掘。图书馆馆员不具备一线科研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学术敏感度,难以胜任学术性非常强的服务和工作。馆员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的前提是,馆员拥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然而目前图书馆馆员并不具备这些条件,于是知识服务也就无从谈起了。

总而言之,上述这两个因素导致目前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仍旧停留在表面,比如简单的文献传递等,而这并不是一线科研人员真正所需要的深层次知识服务。

点评:我一直对学科服务心存疑虑,什么是学科服务也一直没有定论,目前看来它还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产品。既是一些原有服务的大拼盘和再包装,也有一些学术型图书馆试图融入主流的新尝试。然而诚如程馆长所言,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还未得到足够的探究,馆员的整体状况更是一个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结构性问题,服务主体的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不足以支撑深层次的学科服务,即使能做出一两个亮点,也难以形成普遍性、持久性的面向学校各学科的知识服务。然而学科服务是否不应该提倡呢?也不是,学科服务首先改变的是一种观念,是以面向学科的视角重新构建图书馆的服务,而不是囿于图书馆固有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模式。根据各馆的实际条件和所处的具体环境,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对学科服务的一贯态度是:加强沟通,由浅及深,扬长避短,授人以渔。

三、当知识与载体可以分离时,传统图书馆还有能力继续生存下去吗?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知识本身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合-分-合”的过程。第一个”合”是混沌时代的合,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囊括在哲学这一个学科范畴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知识进入分化期,自然科学逐渐脱离出来,并逐步形成为六大体系,如数、理、化等等。继续发展下去,直到今天,出现了交叉学科,知识又进入了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整合期。

相对于知识初期混沌时代的”合”,知识发展历程中的这第二个整合期是清晰时代的”合”,因为知识的脉络非常清晰。他发现很多图书馆都没有想到这一点,不过即使想到了,他认为图书馆也无能为力,因为图书馆只负责在知识发表之后对其进行收集、整理,而知识发表之前自然是无能为力,毕竟分类法不可能先于知识的出现就对其做好分类。程馆长形象地比喻,知识的发展过程就像一棵大树的成长过程,它的每一个年轮、每一片叶子,都收集在图书馆,图书馆应该向内在和纵深去理清这棵大树的成长脉络,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图书馆去这么做。他不无担忧地指出,这也正是目前国内图书馆的学科知识服务仅仅停留于表面的根本原因所在,而这些表面工作也极易被数据商取而代之,所以目前图书馆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

点评:图书馆外的人看图书馆,总有其独到之处。从保存数据到提供信息,从提供信息到提炼知识,图书馆的历史使命在”存古->开新”之间轮回。按照DIKW体系,图书馆的终极目标,就应该是构筑智慧校园、智慧城市和智慧国家了吧。

一个事物既然有它出生的一天,也必然有它消亡的一天。面对来自势头强劲的数字图书馆的强大冲击,陪伴了人类社会一千多年的传统图书馆,真的会节节败退直至消亡吗?有人说不会,除非印刷型纸质文献一本也没有了,只要图书馆里还保存着哪怕只有一本印刷版图书,它就还是我们的传统图书馆。有人说会,但传统图书馆的消亡只是形式上的消亡而已,图书馆将以数字图书馆或者其他形式的图书馆继续伴随着人类行走在时光的长廊里。

点评:关于图书馆消亡与否的讨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老阮早就说了: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从过去的藏书楼,到今天的免费开放、社区中心、信息共享空间。。。图书馆一直在与文明之进步相追逐。我们就不用”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了。君不见:

“狂风落尽深红色”,”马踏春泥半是花”。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

  今天听了刘兹恒教授的讲座”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第一次听刘教授的报告,感觉其人快言快语,观点鲜明,比较敢说,秉承了重庆人直爽的个性。报告内容紧贴图书馆工作的实际,通过鲜活的案例引出图书馆建设特别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所涉及的诸多著作权问题,并给出了规避版权风险的一些方法。

  图书馆位于图书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很多地方涉及著作权保护,但在当前的中国,普罗大众对著作权保护的意识普遍淡漠,法律对著作权的保护力度也远远不够,对大部分图书馆人而言,似乎著作权保护离我们还很遥远。也许意识上有所觉醒,但行动上却远远滞后。记得08年我第一次听到关于版权问题的讲座,是陈传夫教授的报告(参见我的博文”专家论坛2-陈传夫.图书馆版权管理“),类似这样的报告总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听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中都牵涉某个具体的图书馆,你会猛然发现图书馆已经被推到了著作权保护的风口浪尖,你不能不耸然心惊,由人及己,反观自身,剔厉警醒。

  讲座获益颇多,拣印象深刻者简记如下:

一、著作权分公有领域和专有领域

  著作人在世时及其死后50年,属于专有领域,之后进入公有领域,此时著作可以自由复制,但著作权中的人身权仍被保护,如署名权,就是说你复制了谁的作品就必须署谁的名。对于还处于专有领域的著作,也可以复制,但要遵循合理使用原则,包括:

  1、以个人使用目的复制少量作品;

  2、为课堂教学目的复制少量作品;

  3、为图书馆馆藏保存的需要复制少量作品。

  注意:复制只限于本馆馆藏,不能复制整书整刊。

二、资源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

  1、馆藏数字化:除了特别有价值的内容,一般图书馆不要搞馆藏数字化,搞不好要犯错误。

  2、特色数据库:分三类:

    1)书目:无版权问题

    2)文摘: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在合理使用原则下,不需要作者特别授权

    3)全文:最好不要自建

  注意:专题资料汇编、综述等都容易侵权,特别是将内容上网。这里面包括了很多公共馆为领导编的信息参考,高校馆编的学科性内刊等,一定不能上网。(汗。。。我馆的内刊堂而皇之在图书馆网站上挂着呢。)

  3、网络资源本地化:

  比如将网络上的内容、数据库里的全文抓到本地重新组织,实质是一种复制,行使”汇编权”的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注意:OA资源不在此列。

  4、图书馆网站设计

  可能我们以前没想到,如果你的网站COPY了其它网站的设计,也会侵权滴。网站嘛,最好就是外包给公司来做,再签个免责协议,一定要有专门条款做出规定哦,这方面可以参考数字资源采购的做法。

三、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的著作权问题

  1、网络链接导航服务,也分三类

    1)普通链接:以文字为标识,即直接链接到所导航网站的首页,这是安全的。

    2)隐藏链接:点击链接后,地址栏显示的还是自己网站的地址,而不是所导航网站的地址,这属于剽窃。

    3)深度链接:直接链接到某个网站的内容页。可能侵权,因为你跳过了别人网站的首页广告等内容,侵犯了别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所以图书馆这时候也不要盲目追求一站式服务的效果了。

  2、电子文献传递服务

    1)Email方式:P2P,符合合理使用原则

    2)FTP方式:如果将文献上传到用户的FTP服务器,而此服务器又可以匿名访问,则侵权。(这种方式似乎不常见) 

  3、电子阅览室服务

  一是有偿服务会涉及侵权,如打印、复制视频、光盘记录等,如果有此类服务,最好悄悄的,不要在网上公开宣传;

  二是安装了盗版软件,如电子阅览室为收费上机,则满足”代理侵权”条件。(小声嘀咕一下:这个似乎很难防范,好在软件商如微软等对教育行业都放了一马)。

  4、信息推送服务

  如涉及作者声明不允许复制的作品,则不能推送。

  总结:图书馆应树立5个意识:风险意识、规则意识、提高意识、教育意识、管理意识。

  其中教育意识是对用户侵权行为的教育,如:集中超量下载、软件工具下载、系统整体下载、代理服务下载、冒用他人帐号下载、未经授权上载等。

  刘教授还推荐了河南新乡学院图书馆的著作权管理政策,说是非常详尽。我没找到相关链接,只找到了该馆秦珂等著的一本书《图书馆著作权管理问题研究》。

-----------------------

附:我搜集的几个著作权保护相关法律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0年9月7日通过,2001年10月27日第一次修正,2010年2月26日第二次修正。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关于加强图书馆著作权保护工作的通知》:参见我的博文”版权保护,图书馆不能再置身事外“。

  

  刘教授的PPT目前还未得到,容后上载,不知会不会有版权问题呢。^_^

数据清洗,术语之美

最近在考察基于元数据搜索的统一检索系统,经常看到一个很洋盘的新词”数据清洗”。

搜索了一下,发现这是一个数据仓库领域的常用词,甚至有专门的职位招聘叫”数据清洗员”。

何为数据清洗?

百度百科说:数据清洗的任务是过滤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脏数据),不符合要求的数据主要是有不完整的数据、错误的数据、重复的数据三大类。

这个解释似乎并不完善,我理解的数据清洗应该是使数据更规范,即符合特定元数据规范的要求。来看看另一个解释。

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对同一个概念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在集成多个数据源时,需要消解模式冲突,主要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有相似重复记录的问题,需要检测出并且合并这些记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称为数据清洗过程,数据清洗(data cleaning,data cleansing或者data scrubbing)的目的是检测数据中存在的错误和不一致,剔除或者改正它们,这样就提高了数据的质量。(摘自 郭志懋,周傲英. 数据质量和数据清洗研究综述. 软件学报,2002(11))

没错,这就全面了。一是为了规范,二是解决重复和错误数据。在将各个数据库的元数据抓取或收割以后,数据清洗应该是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关系到元数据的质量。

我喜欢这样的术语,有着简洁之美。如同上次有人对我说:”其实我们每天都只是看那么几个网站的信息,经常看的网站,你就经常会去点。尤其是放入收藏夹之后。不看的永远不会去看。”这么啰嗦的几句话被我一词以蔽之--路径依赖。^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