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社会人名集句缀联

书社会里,张甲老师发起了一个活动,社员名称对联大比拼

我曾经在博客里介绍过对联知识,讲究对仗工整,平仄相合,词性相对,仄起平落,然而书社会里的社员名大多是英文名,中文名不多,可供集句的素材不够,缀不出太工整的楹联,只能将究试玩一二:

三月森林,老槐丫枝本乔木,缀片花小叶
一蓑烟雨,云影芸香是精灵,念青青子衿
横批:游园惊梦

雨僧中隐人,远洋过客晨阳出海嗅春天氧气
沧浪江南水,西北老汉随风潜入赏夏日荷花
横批:云水禅心

图雅朵朵若兰,花香满衣书中玉
暖风素素秋聲,绿蘋莲生逍遥鱼
横批:生如夏花

山人常小懒云中漫步不太安静
书骨精大湿清阅朴读若有所思
横批:慢慢悠悠 

Leonz夫子图表皕研晓月,如梦 
Keven先生方言一问钱途,若愚   
横批:明知故问

还有一个绝对的上联:一子一叮一问一飞一止

欢迎指正!

扎西拉姆·多多与考镜源流

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捧红了一首小诗《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此诗深具沉静空灵的诗心禅意(张甲老师说完全没有逻辑,^_*),一度讹传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作品,我也一直以为是,网上还出现了许多仿写版,直到昨日偶然看到,此诗实际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音译,意思为莲花生大师),作者并非仓央嘉措,而是一个叫扎西拉姆·多多的现代广州女孩。她是位虔诚的佛教徒,现追随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在印度菩提伽耶修行。该诗出自其2007年创作的作品集《疑似风月》,诗的主旨也无关爱情。

据传错误的始作甬者是《读者》,该刊在2008年20期以《见与不见》的名称初登了此诗。百度还说:当年有人讹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作者是泰戈尔,讹传的推手也是《读者》。汗。。。我到现在还以为真是泰戈尔。同样是我最喜欢的诗之一。

在百度上用”你见,或者不见我 扎西拉姆多多”搜索,有11200条记录,而用”你见,或者不见我 仓央嘉措”搜索,有376000条记录,可见网络信息以讹传讹,错误被指数倍地放大了。网络在加快信息流转的同时,也无限地放大了信息的噪声。想起上次情报搜索大赛,找爱因斯坦说的第一句话,大家都查到的是”牛奶太烫了”,结果却不是。

由此想到,现在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多地引用网络文献,如何保证所引文献的正确性?如果想提高可信度,势必要引用最原始的文献。但是在讲究”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目录学时期,信息是线性传播的,而在WEB2.0的网络时代,每一个博客都是一个自媒体,信息被网状扩散,如何去考镜源流呢?想找到最原始的文献出处,常常受制于几个因素:一是很多网络转载不注明出处;二是很多网文连最初的作者或发表时间都没有,难以判别先后;三是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很短,原始文献常常很快就被淹没,甚至自己就消失了。

比如我在写《RSS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这本书的时候,就遇到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在描述RSS在美国的发展状况时,有一个数据被广泛引用”(美国的)RSS用户数从2001年8月的10万用户激增到2004年8月的近9百万。”,但是这一数据的原始出处--看天下的调查报告《RSS技术简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却已经不能在看天下的网站上获得了,网上所能看到的都是该文的删节转载《深度:中国RSS现状调查》,然而转载中的一个关键信息”见下图”中的下图全都被删节了。为了考证这一数据,我在网上搜索了很久,才在一个网页快照中看到这幅图,请注意是快照,原文也已不见,疑似一个RSS索引网站Syndic8的用户量截图,然而该网站到现在的用户总量才不到9万,2004年如何有900万?这绝对是一个有问题的数字,可能是把计量单位搞错了,数字可能被放大了一千倍。就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心的了。然而这个数据经多次转载引用,MS已经成为了一个权威数字,甚至被很多学术期刊的论文引用。但我却是不敢用了。

再说那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据考证前几句出自张小娴《荷包里的单人床》,而后面部分据说是阳明神农坡医学院的一些同学在 BBS上集体创作的,最后在网上流传。然而阳明山医学院的BBS已然无法登录,不能找到更有效的直接证据。可见考镜源流,殊非易事啊。

是邪?非邪?是是非非,原是常常辨不清楚的,有一句话叫难得糊涂。打住打住。

附:扎西拉姆·多多的博客:http://www.dorophy.com/Index.asp

对联知识

今天看到樊振佳的博客”陶醉于诗歌是一种奢侈“中,将诗歌比作语言的皇冠和情感的珍珠。其实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还有许多如诗歌一般的瑰宝,对联即是其一。

为什么今天想起对联呢,因为前两天在武夷山的博客中试了一把对联。山人给了一个下联:清明,请鸟儿轻鸣,莫打扰先人。征上联。

这副对联初看不难,只隐藏了一个玄机,就是”清明”与”轻鸣”的谐音。但是真对起来,发现并不容易。首先清明是一个节气,或传统节日,最佳的对法也应是个节气或节日,哪怕是洋节,而且要仄声字。就排除了一大批,比如春节、重阳、七夕、惊蜇等。

我于诗词歌赋均是边缘人,亦不擅对联,那天不知为何,却很有兴趣一试。看了前面一些回复,要么重字,要么不谐音,要么没有仄起。我最初对的是:

谷雨,闻先贤古语,应泽及后世。
清明,请鸟儿轻鸣,莫打扰先人。

博主评曰:韵很好。美中不足的是,古语乃名词,而轻鸣是动词。

不知是否因为西南大旱,我脑子里总转着下雨的念头,如果对雨水,也是节气,但博主说了,水字很难谐音,所以我的第二对还是谷雨:

谷雨,望雷公鼓雨,当泽被万物。(注:”被”字读pi音,一声,同披),取雷公击鼓即为轰雷,雷发而雨至的传说。不想”雨”字又重了。于是又改:

谷雨,望雷公鼓宇,当泽被万物。(取鼓于宇之意)
清明,请鸟儿轻鸣,莫打扰先人。

博主评曰:非常好。

此联的妙处是:一对上了节气,二谐音,包括音调都没问题,三是平仄尚可。看一下平仄:

●●,●○○●●,○○○●●
○○,●●○○○,●●●○○

虽然没有完全相反,但基本还可以。

但此联仍有不足,首先,轻鸣是形容词+动词的结构,而鼓宇是动名词结构。而且万物对先人也非佳对,再就是意思,上下联意思并不连贯。不过我才尽于此了,等待其他高手赐教。

附: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基本要诀:

  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二,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即”虚对虚,实对实”。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三,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即”仄起平落”,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更高的要求:

  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五,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渔家傲 咏雪玉洞美人出浴

今日整理相册,发现08年在丰都雪玉洞摄得一美人出浴图,形态逼真,维妙维肖。春天来了,处处春意盎然,几个小盆友都春心萌 动,春情勃发,送一枚洞中美人给他们,祝他们都能抱得美人归。

渔 家傲 咏雪玉洞美人出浴

玉溅珠飞瑶洞里,罗纨流雪冰肌腻,半转香肩起旖旎,娇对壁,佳人浴成新妆洗。
造化神奇当此际,滴滴水聚玲珑地。景幻太真成玉体,莫有意,此 姝不是真佳丽。

(我终于可以写词了,这个是符合格律滴,不是打油滴,真不容易)

打油诗贺新年

在书社会里看到一蓑烟雨MM的打油贺年诗,好才情。对于我这样不通格律之人,写打油诗我喜欢。
不过藏头便难了,往往因字害意,看了看网上的众多藏头诗,惨不忍睹者众。
一时兴起,也打一回油,贺书社会迎来第一个新年,祝各位八卦朋、FB友:

人纷纷入此门,水千山只如村。
趁冬雪来有意,随春梦去无痕。
酒三杯良朋聚,风一晤笑语真。
换桃符辞旧岁,在书香逍遥身。

学术讲座里的文化

昨天听了一场学术讲座,爱丁堡大学国家数据中心主任 Peter Burnhill 讲开放获取和数字资源长期保存。

发现国外的专家大多衣着随便,一件很普通的格子衬衫,从来不西装革履地束缚自已。不过那种专业素养、那种演讲的激情与幽默却不被朴素的服饰所掩盖。一把大胡子潇潇洒洒。就是图中右边那个。

Peter介绍了爱丁堡大学的一些情况、分析了网络环境的变化对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影响,比如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是:

著者--出版社--文献--图书馆--读者

而现在,数字资源的开放获取,以及博客等WEB2.0应用的出现,使著者和读者之间可以直接沟通,使读者可以跳过图书馆直接获取文献,于是产生了一条非常规的学术交流途径。

重点介绍了PEPRS (Piloting an e-journals preservation registry service),一个和ISSN合作的电子期刊保存注册服务的试验项目。具体介绍见书蠧精的博文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似乎是带头大哥们的事儿,普通的高校图书馆还关心不到这儿,一些听讲者也感觉”离我们很远”。所以我不介绍具体内容了,谈一点感觉,一个好的讲座,应该是有交流的,而且是有文化的。这场讲座,缺了一点交流,虽然Peter一直希望有人向他提问题,可是最终也没有产生互动。可能有时间原因(时间很紧),有语言原因(虽然有翻译),也有主题内容的原因(对这个主题没什么兴趣,想好的问题觉得不问也罢)。

不过文化味道还是有一点儿,我喜欢那种有文化味儿的学术讲座。比如以一张游历埃及时在尼罗河边拍的日出照片为背景,Peter把学术比作了金字塔的塔尖,而技术如同尼罗河边一座座的寺庙(这个比喻我没理解),他说学术应该对经济和社会有所贡献。他还画了一个”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金字塔图,让我一下子又想起那首诗

Peter的教育背景是计划经济学,专门研究中国和苏联。可能因此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有趣的是在讲到要不要进行长期保存的时候,他举了一个唐朝诗人Lu Tung的话”我不在乎永生,只在乎茶的滋味”。唐诗,这可是我们的国学,多少也读了点古诗的我,怎么对这个Lu Tung一点没概念?惭愧死了。赶快Google。

原来是卢仝(tong)(约795-835) 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有《玉川子诗集》一卷传世。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有”茶痴”之号,在茶界的声名仅次于”茶圣”陆羽。其咏茶名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最为后人称道。欣赏一下: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

后人对卢仝及其《七碗茶歌》的褒扬

一首《清明》堪回味

昨日清明,双亲健在,无需祭扫。看到很多文章都引用了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不由想起关于这首七绝诗,还有一些巧妙的断句和改句的典故。

原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好事者改为六言诗:“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
清代才子纪晓岚,改为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改为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三言诗: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更精简的是:“清明雨,断魂人,寻酒家,杏花村。”

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曾于清明节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清明》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仅变几处标点,竟成一首绝妙小令。

亦有人依《南乡子》调改《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

也有人用另一种方法断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不仅诗变词,而且意思也变了:从问牧童什么地方有酒家,变成了向酒店掌柜打听哪里有放牛娃了。

还有人认为《清明》诗对杏花村描写的笔墨不足,有意犹未尽之感,于是又加了六句诠释:“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牛背忙欠身:前边草桥路,一片白云深。青山翠荫荫,绿水碧沉沉酒气飘帘外,茅屋靠山根。那里便是杏花村。”描绘出杏花村草路、白云、绿水、青山、茅屋、酒帘相映成趣的图景。

此外,民间酒铺亦有人仿照《清明》诗,拟出一副广告对联,曰:“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亦饶有趣味。

据说是近代,有人把它变作了“微型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场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
情节:(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则戏称:杜牧的这首《清明》实际上是一则古代的“新闻报道”,因为它完全具备了构成新闻的所有要素,即“五个w”:
什么时间(when):清明时节
什么地点(where): 路上
什么人物(who):   行人
什么原因(why):   雨纷纷,欲断魂
什么事情(what):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更有趣的是,《清明》如此家喻户晓,但它的作者是否为杜牧,却一直未有定论。认为非杜牧之作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不仅收录了近5万首唐诗的《全唐诗》未见这首诗,而且杜牧诗集《樊川诗集》、 《别集》也没有收录该诗,有人因此怀疑此诗应系后人借杜牧名的伪作。清代蘅塘退士编著的《唐诗三百首》选用杜牧的七绝达8首之多,也没有选这首七绝。
最早收录此诗的是编纂于宋代的《千家诗》,编纂者刘克庄(一说谢枋)就将其归于杜牧名下。千百年来,这首《清明》的传播似乎也主要得益于《千家诗》这本普及性的启蒙读物。

形形色色而又妙趣横生的变体《清明》诗的出现,在中国历代诗歌中也是少有的现象,这正展示了汉语言的魅力,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正是由于语言的清新通俗,意境的含蓄优美,形象的生动自然,情感的真挚朴实,这首七绝《清明》才能代代传诵不衰。

本文参考了:七 绝《清 明》 趣 话一首《清明》趣话多(转)

人,诗意的栖居

  在我的上上篇博文”信息、知识与智慧“中,有两位朋友留言说:很久没有听到”诗情画意”这个词了。难道数字化的生存已经让我们远离诗情画意了吗?

  村夫说:”我们追求那种诗意的栖居……”

  是啊,诗意的栖居,多美的词汇。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说法好像是在程亚南《流动的风景》这本书中,我在”南行纪事之深图印象(一):建筑的大美“一文中引用了这句话:

  “站在每一座图书馆面前,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建筑让人类有家可归,阅读是心灵的家园,为使所有的民众都能诗意地栖息,全世界的图书馆都在不断地努力和创新。”

  诗意地栖居,诗一样的语言,谁是这句话的创造者呢?

  当然,是一位诗人,一位德国的古典诗人,荷尔德林(H lderlin,Friedrich,1770~1843)。把他的代表作《人,诗意的栖居》送给那些迷失在新数字秩序的革命中的朋友(PS.这是一本好书)。 

     

     《人,诗意的栖居》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

  仰天而问: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

  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的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艾略特诗歌《岩石》中译

上一篇博文引用了美国诗人艾略特的《岩石》一诗,网上只能找到第一节,试译如下,感觉很涩:

T. S. Eliot (1888-1965):

The Rock (1934)

Opening Stanza from Choruses from “The Rock”

The Eagle soars in the summit of Heaven,    雄鹰翱翔在天之绝顶
The Hunter with his dogs pursues his circuit.   牵狗的猎人追踪着猎物的轨迹

O perpetual revolution of configured stars,    星星往复运转,
O perpetual recurrence of determined seasons,   季节周而复始
O world of spring and autumn, birth and dying   春与秋,生与死的世界

The endless cycle of idea and action,       思与行的无尽循环
Endless invention, endless experiment,      无穷的发明,无穷的尝试
Brings knowledge of motion, but not of stillness;   带来知识的运动,而非静止
Knowledge of speech, but not of silence;     语言和词汇 
Knowledge of words, and ignorance of the Word.  是知识的载体
All our knowledge brings us nearer to our ignorance, 知识带领着我们更接近无知
All our ignorance brings us nearer to death,     而无知把我们引向死亡
But nearness to death no nearer to GOD.     接近死亡并不意味着接近上帝
Where is the Life we have lost in living?      生命迷失在生活之中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智慧迷失在知识之中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知识迷失在信息之中
The cycles of Heaven in twenty centuries      二十世纪的轮回
Bring us farther from GOD and nearer to the Dust.  让我们远离上帝,更接近尘土。

原诗出处:http://www.wisdomportal.com/Technology/TSEliot-TheRock.html

用伪诗经体与伪楚辞体翻唱流行歌曲(转载)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这么翻译:“吱呱叫的小鸟儿哟!飞来飞去在那河滩上!好身条的妹子儿哟!撩得哥哥我真心焦!”……
(评:古语今意,一以贯之。雅俗共赏,天涯有才。)

继续阅读用伪诗经体与伪楚辞体翻唱流行歌曲(转载)

“A Minor Bird”中译

昨日见铁冰又有新作,英诗中译,我乃边缘人。一时技痒,练练伪诗经体,权作工作疲累之余的头脑体操。
铁冰译作: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219250100arz9.html
A MinorBird                                  厌鸟
Robert Frost                 原作:萝卜头·霜冻

翻译:铁冰

I have wished a bird would fly away,                             厌彼栖枝久,
And not sing by my house all day;                                屋前唱不停。
Have clapped my hands at him from the door               拍手欲惊去,
When it seemed as if I could bear no more.                   辗转莫堪听。
The fault must partly have been in me.                          躁自尘心起,
The bird was not to blame for his key.                          何故怨鸟鸣?
And of course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wrong             曲音竟成恙,
In wanting to silence any song.                                     只恨不清平。

我的伪诗经体:

小小鸟

彼雀在枝,终日长嘶。
愿君远飏,静我屋室。
不堪其扰,我心难适。
倚门拍手,惊去勿迟。
惶惶我心,清宁有失。
啾啾其声,何怨何斥。
停尔诸音,停我烦思。
误既在人,心自迟滞。

继续阅读“A Minor Bird”中译

“悟道仙诗”破译

水石博文中见二奇诗,曰“悟道仙诗”,试破之。

读法:

夜来天上星稀明,月下高吟李杜诗。

寺远不问钟鼓便,更深夜见斗牛移。

多少神仙团聚会,人间一世悟玄机。

几时同窗桃园洞,同逐仙人造神州。

(注:从中心字开始逆时针绕读,末字拆开做下一句首字。PS:最后一句似乎不押韵)

读法:

一大青山云接天,

白水苍茫知海泉,

不见道人何处觅,

舟工来问渡头舡。

(注:每句首字拆开做第一、二字,尾字用首字。不知对不对,暂时这么解。)

论翻译的信、达、雅,兼答铁冰

自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的要求“信、达、雅”,此三原则即被奉为翻译之圭臬。简单地说,“信”就是要使译文准确恰当,忠于原文;“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表达出作者的真实观点;而“雅”就是译文要优美流畅,文辞雅致。  继续阅读论翻译的信、达、雅,兼答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