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兔资料

2011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暨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四川成都,2011.6.22-24
http://www.uudisc.com/user/blaze/files/4130106
会议光盘上的,不一定全。

附:
会议日程:http://www.sal.edu.cn/2011/Richeng.asp

------------------------------

现在图书馆界会议很多,报告很多,但同是听会,你的学术视野、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决定了你能从报告中吸收多少。

电子图书:更低成本,更高利用率(转)

原文:Study shows migration to online books saves libraries money and increases usage译本原文见这里

电子图书:更低成本,更高利用率

数字化期刊无疑是当今高校图书馆的基石之一。通过ScienceDirect及其它越来越多技术先进的数字化平台可以访问上千种科学、技术和医学期刊。时下,众多出版商,包括Elsevier,正大力推动书本内容数字化的进程。

电子图书的增多给图书馆带来许多选择和决策的机会。密切重视电子图书馆藏的质量、可获取性和价值确实至关重要。纸质图书向电子图书转变前后的成本/效益分析为图书馆决策电子图书战略提供充分依据。Atos咨询公司受ScienceDirect团队之托于2007年以定量的角度对电子图书的价值进行了独立研究。

Atos咨询公司2007年研究的基本目标在于探索以下问题:

与纸质图书相比,电子图书的价值是什么?
相比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的成本为多少?
相比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的利用情况如何?
各图书馆采用电子图书的进展如何?

此研究基于以下因素分析成本和使用情况:

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采购成本
与纸质图书相关的图书馆续生成本以及电子图书所带来的可能的成本下降
电子图书较之纸质图书的利用情况
图书馆总馆藏中电子图书的数量

研究中所分析的成本因素包括当时每一本书的采购成本;每年图书维护成本,含装帧、保存、馆际互借和编目;另外还有每年运营成本,其中包括图书馆空间维护和图书管理的人力成本。




最近,两项关于电子图书寿命周期成本的研究表明,电子图书大大降低了图书的寿命周期成本。此表介绍了2001年Atos咨询公司及2003 Lawrence/Connaway的收集的数据,揭示了高校图书馆从纸质图书转向电子图书后可节省成本的环节 。
该研究中,300家高校图书馆的历史数据来源于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协会(SCONUL),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RL)和澳大利亚高校图书馆委员会 (CAUL),研究中还参考了2001年Ato咨询公司在荷兰乌特勒支,德国不来梅和瑞典吕勒奥调研时收集的数据。

从纸质图书向电子图书转变应考虑的因素
Ato咨询公司2001年的研究认为,尽管电子图书的价格跟纸质图书的价格有很大关系,但事实上其成本只相当于纸质图书寿命周期成本一小部分。如上表所示,一个转而采用电子图书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减少其他费用支出(如图书馆空间,图书加工,图书装订)。

电子图书的利用率在上升
虽然同一本书在不同图书馆中的利用率大不相同,但是,据Ato咨询公司分析表明,电子图书的利用率大幅高于其印刷版的利用率。因此,对图书馆及其用户来说,电子图书具有更大价值。
例如,2006年,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协会(SCONUL)各成员图书馆ScienceDirect系列丛书电子版的平均使用次数是其印刷版的平均借阅次数的6倍,在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RL)成员图书馆中,两者之比为26倍。同年,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RL)会员图书馆中 ScienceDirect平台上电子手册的平均使用次数是其印刷版借阅次数的155倍。

电子图书馆藏在增加
我们可以从具体某一国家的数据了解电子图书馆藏的增长率和采用电子图书的机构数量的增长速度。2007年,ScienceDirect团队对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协会(SCONUL)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英国现有电子图书馆藏的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纸质图书馆藏。2005年,英国各图书馆中电子图书馆藏平均增长了65%(2004年,英国平均每个图书馆增加电子图书1,861册,2005年为3,065册),而与此同时纸质图书的增长率仅为5%。据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协会调查数据显示,不仅各图书馆中电子图书馆藏规模中不断增大,而且拥有电子图书馆藏的图书馆的数量也在增加。没有电子图书馆藏的图书馆正迅速减少。

Ato咨询公司研究结论
Ato 咨询公司2007年研究得出结论,依靠建立电子图书馆藏为用户访问高质量研究资料提供另一平台所创造的价值可以节约图书馆的成本。基于电子图书的寿命周期成本(低于纸质图书的31%)及其在利用上优势(高于纸质图书至少6倍的利用率),电子图书对于高校图书馆的价值远远超过纸质图书。

翻译:林宗勇图林中文译站

程晓舫:传统图书馆会走向消亡吗?(转摘及点评)

转自E线图情:http://www.chinalibs.net/ArtInfo.aspx?titleid=231481

程晓舫,男,1957年5月生,工学博士,教授,2009年3月任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2011年5月在中国科技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工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一、数字图书馆的载体一定就是传统图书馆吗?

惊人一问:”数字图书馆的载体一定就是传统图书馆吗?”

数字图书馆的制作、维护技术以及所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均不是图书馆所建,而是图书馆由数据提供商那里整套引进的,那么,如果其他单位、机构也向数据商购得,也即可成为数字图书馆的载体。

数字图书馆的载体既然不必再以传统图书馆作为唯一可选的载体,那么传统图书馆继续存在的基石便不再稳如磐石。图书馆如果能继续存在下去,将由读者结盟下的免费服务变为读者解盟下的收费服务,除此难以存在下去。

点评:数字图书馆的载体当然不一定是传统图书馆,Google已经强势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机构,它还是一种制度安排。目前它在保存和传承人类知识方面仍然是做得最好的,除非有另一个行业能够替代它,否则它仍将继续存在下去。另外,如果图书馆变成了读者解盟下的收费服务,那图书馆还是图书馆吗?啥叫读者解盟啊?

二、传统图书馆能够胜任知识服务吗?

知识服务的前提是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高校图书馆并没有在做。

对馆藏资源的深度挖掘之所以在目前无法真正得以开展,在当前的中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对如何深度挖掘、深度挖掘什么还没有人做认真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究。他说,各个图书馆馆长都在讨论学科服务,可是到底什么是学科服务,一线的科研人员在做科研的时候到底能够从图书馆获得什么?图书馆到底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服务?对这些疑问始终莫衷一是。实际上,一线的科研人员更关注于前沿的甚至是正在研究、尚未发表的知识信息,而这些信息资源图书馆根本没有,连知识信息都不曾拥有,又谈何提供服务。另一个是馆员的历史沉淀,到目前为止馆员的结构并没有什么较大的转变,他们的专业背景和文化素质尚不足以完成对馆藏资源的深入挖掘。图书馆馆员不具备一线科研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学术敏感度,难以胜任学术性非常强的服务和工作。馆员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的前提是,馆员拥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然而目前图书馆馆员并不具备这些条件,于是知识服务也就无从谈起了。

总而言之,上述这两个因素导致目前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仍旧停留在表面,比如简单的文献传递等,而这并不是一线科研人员真正所需要的深层次知识服务。

点评:我一直对学科服务心存疑虑,什么是学科服务也一直没有定论,目前看来它还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产品。既是一些原有服务的大拼盘和再包装,也有一些学术型图书馆试图融入主流的新尝试。然而诚如程馆长所言,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还未得到足够的探究,馆员的整体状况更是一个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结构性问题,服务主体的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不足以支撑深层次的学科服务,即使能做出一两个亮点,也难以形成普遍性、持久性的面向学校各学科的知识服务。然而学科服务是否不应该提倡呢?也不是,学科服务首先改变的是一种观念,是以面向学科的视角重新构建图书馆的服务,而不是囿于图书馆固有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模式。根据各馆的实际条件和所处的具体环境,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对学科服务的一贯态度是:加强沟通,由浅及深,扬长避短,授人以渔。

三、当知识与载体可以分离时,传统图书馆还有能力继续生存下去吗?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知识本身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合-分-合”的过程。第一个”合”是混沌时代的合,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囊括在哲学这一个学科范畴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知识进入分化期,自然科学逐渐脱离出来,并逐步形成为六大体系,如数、理、化等等。继续发展下去,直到今天,出现了交叉学科,知识又进入了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整合期。

相对于知识初期混沌时代的”合”,知识发展历程中的这第二个整合期是清晰时代的”合”,因为知识的脉络非常清晰。他发现很多图书馆都没有想到这一点,不过即使想到了,他认为图书馆也无能为力,因为图书馆只负责在知识发表之后对其进行收集、整理,而知识发表之前自然是无能为力,毕竟分类法不可能先于知识的出现就对其做好分类。程馆长形象地比喻,知识的发展过程就像一棵大树的成长过程,它的每一个年轮、每一片叶子,都收集在图书馆,图书馆应该向内在和纵深去理清这棵大树的成长脉络,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图书馆去这么做。他不无担忧地指出,这也正是目前国内图书馆的学科知识服务仅仅停留于表面的根本原因所在,而这些表面工作也极易被数据商取而代之,所以目前图书馆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

点评:图书馆外的人看图书馆,总有其独到之处。从保存数据到提供信息,从提供信息到提炼知识,图书馆的历史使命在”存古->开新”之间轮回。按照DIKW体系,图书馆的终极目标,就应该是构筑智慧校园、智慧城市和智慧国家了吧。

一个事物既然有它出生的一天,也必然有它消亡的一天。面对来自势头强劲的数字图书馆的强大冲击,陪伴了人类社会一千多年的传统图书馆,真的会节节败退直至消亡吗?有人说不会,除非印刷型纸质文献一本也没有了,只要图书馆里还保存着哪怕只有一本印刷版图书,它就还是我们的传统图书馆。有人说会,但传统图书馆的消亡只是形式上的消亡而已,图书馆将以数字图书馆或者其他形式的图书馆继续伴随着人类行走在时光的长廊里。

点评:关于图书馆消亡与否的讨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老阮早就说了: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从过去的藏书楼,到今天的免费开放、社区中心、信息共享空间。。。图书馆一直在与文明之进步相追逐。我们就不用”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了。君不见:

“狂风落尽深红色”,”马踏春泥半是花”。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

  今天听了刘兹恒教授的讲座”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第一次听刘教授的报告,感觉其人快言快语,观点鲜明,比较敢说,秉承了重庆人直爽的个性。报告内容紧贴图书馆工作的实际,通过鲜活的案例引出图书馆建设特别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所涉及的诸多著作权问题,并给出了规避版权风险的一些方法。

  图书馆位于图书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很多地方涉及著作权保护,但在当前的中国,普罗大众对著作权保护的意识普遍淡漠,法律对著作权的保护力度也远远不够,对大部分图书馆人而言,似乎著作权保护离我们还很遥远。也许意识上有所觉醒,但行动上却远远滞后。记得08年我第一次听到关于版权问题的讲座,是陈传夫教授的报告(参见我的博文”专家论坛2-陈传夫.图书馆版权管理“),类似这样的报告总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听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中都牵涉某个具体的图书馆,你会猛然发现图书馆已经被推到了著作权保护的风口浪尖,你不能不耸然心惊,由人及己,反观自身,剔厉警醒。

  讲座获益颇多,拣印象深刻者简记如下:

一、著作权分公有领域和专有领域

  著作人在世时及其死后50年,属于专有领域,之后进入公有领域,此时著作可以自由复制,但著作权中的人身权仍被保护,如署名权,就是说你复制了谁的作品就必须署谁的名。对于还处于专有领域的著作,也可以复制,但要遵循合理使用原则,包括:

  1、以个人使用目的复制少量作品;

  2、为课堂教学目的复制少量作品;

  3、为图书馆馆藏保存的需要复制少量作品。

  注意:复制只限于本馆馆藏,不能复制整书整刊。

二、资源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

  1、馆藏数字化:除了特别有价值的内容,一般图书馆不要搞馆藏数字化,搞不好要犯错误。

  2、特色数据库:分三类:

    1)书目:无版权问题

    2)文摘: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在合理使用原则下,不需要作者特别授权

    3)全文:最好不要自建

  注意:专题资料汇编、综述等都容易侵权,特别是将内容上网。这里面包括了很多公共馆为领导编的信息参考,高校馆编的学科性内刊等,一定不能上网。(汗。。。我馆的内刊堂而皇之在图书馆网站上挂着呢。)

  3、网络资源本地化:

  比如将网络上的内容、数据库里的全文抓到本地重新组织,实质是一种复制,行使”汇编权”的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注意:OA资源不在此列。

  4、图书馆网站设计

  可能我们以前没想到,如果你的网站COPY了其它网站的设计,也会侵权滴。网站嘛,最好就是外包给公司来做,再签个免责协议,一定要有专门条款做出规定哦,这方面可以参考数字资源采购的做法。

三、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的著作权问题

  1、网络链接导航服务,也分三类

    1)普通链接:以文字为标识,即直接链接到所导航网站的首页,这是安全的。

    2)隐藏链接:点击链接后,地址栏显示的还是自己网站的地址,而不是所导航网站的地址,这属于剽窃。

    3)深度链接:直接链接到某个网站的内容页。可能侵权,因为你跳过了别人网站的首页广告等内容,侵犯了别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所以图书馆这时候也不要盲目追求一站式服务的效果了。

  2、电子文献传递服务

    1)Email方式:P2P,符合合理使用原则

    2)FTP方式:如果将文献上传到用户的FTP服务器,而此服务器又可以匿名访问,则侵权。(这种方式似乎不常见) 

  3、电子阅览室服务

  一是有偿服务会涉及侵权,如打印、复制视频、光盘记录等,如果有此类服务,最好悄悄的,不要在网上公开宣传;

  二是安装了盗版软件,如电子阅览室为收费上机,则满足”代理侵权”条件。(小声嘀咕一下:这个似乎很难防范,好在软件商如微软等对教育行业都放了一马)。

  4、信息推送服务

  如涉及作者声明不允许复制的作品,则不能推送。

  总结:图书馆应树立5个意识:风险意识、规则意识、提高意识、教育意识、管理意识。

  其中教育意识是对用户侵权行为的教育,如:集中超量下载、软件工具下载、系统整体下载、代理服务下载、冒用他人帐号下载、未经授权上载等。

  刘教授还推荐了河南新乡学院图书馆的著作权管理政策,说是非常详尽。我没找到相关链接,只找到了该馆秦珂等著的一本书《图书馆著作权管理问题研究》。

-----------------------

附:我搜集的几个著作权保护相关法律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0年9月7日通过,2001年10月27日第一次修正,2010年2月26日第二次修正。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关于加强图书馆著作权保护工作的通知》:参见我的博文”版权保护,图书馆不能再置身事外“。

  

  刘教授的PPT目前还未得到,容后上载,不知会不会有版权问题呢。^_^

数据清洗,术语之美

最近在考察基于元数据搜索的统一检索系统,经常看到一个很洋盘的新词”数据清洗”。

搜索了一下,发现这是一个数据仓库领域的常用词,甚至有专门的职位招聘叫”数据清洗员”。

何为数据清洗?

百度百科说:数据清洗的任务是过滤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脏数据),不符合要求的数据主要是有不完整的数据、错误的数据、重复的数据三大类。

这个解释似乎并不完善,我理解的数据清洗应该是使数据更规范,即符合特定元数据规范的要求。来看看另一个解释。

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对同一个概念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在集成多个数据源时,需要消解模式冲突,主要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有相似重复记录的问题,需要检测出并且合并这些记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称为数据清洗过程,数据清洗(data cleaning,data cleansing或者data scrubbing)的目的是检测数据中存在的错误和不一致,剔除或者改正它们,这样就提高了数据的质量。(摘自 郭志懋,周傲英. 数据质量和数据清洗研究综述. 软件学报,2002(11))

没错,这就全面了。一是为了规范,二是解决重复和错误数据。在将各个数据库的元数据抓取或收割以后,数据清洗应该是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关系到元数据的质量。

我喜欢这样的术语,有着简洁之美。如同上次有人对我说:”其实我们每天都只是看那么几个网站的信息,经常看的网站,你就经常会去点。尤其是放入收藏夹之后。不看的永远不会去看。”这么啰嗦的几句话被我一词以蔽之--路径依赖。^_^

啥叫有骨气

昨天听新东方老师的培训讲座,讲到一义多词时,举了一个例子:
宇航员/太空人,这个词在英语中有几种写法呢?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载人航空飞行是哪个国家,对,是苏联,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宇宙飞行员后,cosmonaut(宇航员)这个词诞生了;
接 着美国也做成同样的事情,然而当时是什么时期?cold war,yes,是冷战时期,美国人超有骨气,怎么能用苏联人造的词呢?所以硬造了另一个词astronaut,反正看是乘谁家飞船上去的,乘俄国船上的 都叫cosmonaut,如果乘美国船,一律叫astronaut;
then,第三个把人送上天的国家是谁呢?ok,是中国,咱们中国人更有骨气,怎么能用美国和前苏联的词呢?于是神七升天后,各国媒体的热门用词是“taikonaut”。
学过拼音的童鞋可以笑了。
-------------------------
注:
cosmonaut=cosmons(宇宙)+naut(船员)
astronaut=astro-(希腊词根,星星)+naut
taikonaut=taikong(汉语拼音太空的发音)+naut
话说你怎么不叫yuhangnaut呢?原来taikonaut是一位马来西亚华人赵里昱于1998年首先用于一网路科技论坛,当时是以“太空人”一词与英文结合造字。真是中西合璧,有创意,不服不行呀。

生命无常

人说世事无常,无常的又岂止是世事。

昨天单位组织捐款,为了本校一位不幸罹患卵巢癌的学生。一位家境贫困却好学上进的女孩,得过不少竞赛奖,曾在图书馆做过勤工助学。可惜甫一发现就已是癌症晚期,20多岁花季的生命啊,闻之让人唏嘘。

想起前一阵儿在一个博客后留言:”病痛苦厄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无常,平安是福!”

博主回曰:”说得真好,疾病会让人重新思考人生。”

是啊,忙与盲的生活中,偶尔听到和死亡有关的事情,总让人不得不又去思考一下生和死的永恒谜题,也许只有在直面死亡时,才能真正想通一些问题。而此时,我们仍然被繁琐的生活湮没,穆旦不是说:我们所有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前两天陪老人去医院做一个手术,看到一个老态龙钟的老汉,拄着一根拐杖,颤颤巍巍地去打吊针,忽然就一阵悲哀,人老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如果世界末日真的要来,请一定在我衰老之前。

不知为何,最近末日情绪非常强烈,难道是又要老一岁了?看到一句”一窗昏晓送流年“,也能萧索半天。仅仅四年之前的这个时节,我还在怀想”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岁月倏忽,如白驹过隙,真是流光容易把人抛啊。

录一首小诗,是一个叫幽兰的作者写的:

《生命无常》

岁月的唇边,

叼着一枚无声的箭,

时刻瞄准,

生命的靶心。

你永远不知道,岁月何时会射出那枚冷箭。

书社会人名集句缀联

书社会里,张甲老师发起了一个活动,社员名称对联大比拼

我曾经在博客里介绍过对联知识,讲究对仗工整,平仄相合,词性相对,仄起平落,然而书社会里的社员名大多是英文名,中文名不多,可供集句的素材不够,缀不出太工整的楹联,只能将究试玩一二:

三月森林,老槐丫枝本乔木,缀片花小叶
一蓑烟雨,云影芸香是精灵,念青青子衿
横批:游园惊梦

雨僧中隐人,远洋过客晨阳出海嗅春天氧气
沧浪江南水,西北老汉随风潜入赏夏日荷花
横批:云水禅心

图雅朵朵若兰,花香满衣书中玉
暖风素素秋聲,绿蘋莲生逍遥鱼
横批:生如夏花

山人常小懒云中漫步不太安静
书骨精大湿清阅朴读若有所思
横批:慢慢悠悠 

Leonz夫子图表皕研晓月,如梦 
Keven先生方言一问钱途,若愚   
横批:明知故问

还有一个绝对的上联:一子一叮一问一飞一止

欢迎指正!

文明的灯塔

“在智慧的年代,在黑暗的时刻,知识如流星般从天空洒落……”

上一篇影评主要关注智慧美女的命运,其实电影《城市广场》引起我兴趣的还有故事发生的背景。

作为图书馆学专业人士,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命运更牵动人心。影片由一场基督教和多神教徒之间惨烈的神权战争开始,其结局是象征人类文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毁灭。众所周知,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约公元前290年),随着托勒密王朝的兴盛而成为人类早期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藏书最多、文种最多、书目记录最全,以”收藏天下书,惠尽天下人”为目标,被誉为人类文明世界的太阳,同时也成为吸引人们前往亚历山大的文化磁石。

然而多年前它到底是什么模样、馆址在哪里却无人知晓,甚至没有留下一块石头,关于它的消失同样充满了神秘,传说它先后毁于两场大火。

第一场是公元前48年,凯撒来到埃及后与克里奥佩特拉联手对付托勒密十三世,在战斗中,凯撒放火烧了港中的战船,因火势蔓延,不慎将亚历山大图书馆主馆烧毁,当时,图书馆藏书已有70万卷,据说有40万卷被烧毁。为弥补这一损失,恺撒后来将从其他地区掠夺的20万卷图书赠送给克娄巴特拉女王。

另一场战争是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发动的宗教战争。第一把火使主馆遭焚毁之后,位于萨拉贝姆神庙(也称六翼天使神庙,Temples of Serapis)院落中的分馆却保存下来。本片中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指的就是这个萨拉贝姆神庙,神庙在公元391年被基督徒占领后,其中的图书文献也全部被劫掠或焚毁。本片开始就是讲述的这一史实。自此,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就荡然无存了。人们在300多年间千辛万苦植下的一方精神绿洲,在野蛮的践踏下转眼化作荒漠。

至于后来又冒出来的一个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阿慕尔”焚书”之说,已被证实不足采信。

图书馆被毁灭时,希帕提亚在抢救文献。

由于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古代文明中对全人类发挥过重大影响,199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许多国家和埃及共同合作努力之下,亚历山大图书馆得以”复活”。新建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占地近45万平方米,耗资近2亿美元,历时7年于2002年落成。它座落于亚历山大海滨区,在海滨大道上紧傍”地中海新娘”雕像处。它包括3座建筑,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造型奇特的图书馆,另有一个球型天文馆,第三座建筑是服务大楼。它们面对地中海,背靠亚历山大大学各理科学院,风光绮丽、景色迷人。根据埃及1993年的考古发掘,此地曾是古罗马文明时期的皇家专属区。

让我引用《永不丢失的家 亚历山大图书馆:文明灯塔》里的描述来展示新图书馆的美丽:

“全新的图书馆,所有人都会因它而停下脚步:一座外墙上刻满了全世界50多种文字、音乐与数学符号的高大建筑,一座向着地中海倾斜的犹如古罗马圆形剧场的奇迹,这里就是亚历山大大帝建立古代最大都市的起点,这里正是历经焚毁又再次复活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阳光反射在图书馆巨大的斜面上,它向地中海倾斜的圆形建筑外观既让人怀念旧时的港口,又令人联想到宇宙星辰的模样。”

然而埃及最近发生的骚乱使全世界的爱书人又开始为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命运担心,因为位于开罗解放广场的埃及国家博物馆日前在骚乱中已遭抢劫,文物被砸烂到地上,两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木乃伊更遭断头之厄。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伊斯梅尔·塞拉吉丁发表声明:民众正自发围成人墙保卫公共机构,包括图书馆。

祈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保护图书馆,就是保护人类文明的火种,无论什么时代!

附:民众拉起手保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图片来自亚历山大图书馆网站,感谢图有其表提供。相关介绍请见这里,更多图片请见这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亚历山大图书馆 http://baike.baidu.com/view/25310.htm

智慧的女人都是孤独的

今天观赏了一部好看的电影,被称为欧洲史诗电影的《城市广场》,由西班牙导演亚历桑德罗·阿曼巴执导。本片是第62届戛纳电影节的非竞赛展映片。

故事发生于公元四世纪的亚历山大城,中世纪的历史就在这里起步!蕾切尔·薇兹扮演的埃及杰出的女数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希帕提娅(Hypatia),拥有高超的智慧和倾城的容貌,毕业致力于古代文明智慧的收集整理,却被当时逐渐兴起的基督教视为异教徒、眼中钉,最终被基督教暴民害死。

影片气势恢宏,震憾人心,古希腊、古罗马、亚历山大城、天文学、宗教、世俗、神权、愚昧、野蛮、爱情、欲望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

科学与宗教的争斗、进步与愚昧的对峙、高贵与低贱的碰撞、权力与爱的权衡。。。让影片充满张力。 

《城市广场》的确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问题,有人从中看到的是阶级之间的对立(不能温和地改良,只好残暴地革命),有人从中看到的是乱世中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乱世常常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有人联想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联想到文化大革命,为生活于愤怒的年代 而呐喊,有人看到的是奴隶的爱情( Davus的悲剧~ )。

当然最受关注的还是智慧美女希帕提亚的悲剧命运。就如影评:”那个美丽的清晨, 刚刚对天体运行有了新发现的她,充满希望,无比满足地迎接新的一天,可这一天却终结了一切美好,甚至终结了”古典世界”。

历史上希帕提娅确有其人:

  在1600年前的亚历山大港的大图书馆时代中,希帕提娅这个貌美的女子是世界顶尖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之一。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赛昂(Theon),希帕提娅曾帮助她的父亲修订了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本》。在他们的修订和勘误下,《几何学原本》就成了定本。在希帕提娅其后的生涯里,她独自一人补注了代数之父丢番图的《代数》和阿波罗尼斯的《圆锥曲线》。在希帕提娅30岁的时候,她就成为了新柏拉图哲学学派的的学术领袖,名动天下。随后,她便在亚利山大港教授哲学和数学,传说其终身未婚,将毕生奉献给热爱的科学,直到被基督教迫害致死。成为了宗教和科学角力下的牺牲品。她的死,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她被一个僧侣残忍谋杀,一说她被一群基督教的狂热分子处以凌迟致死。

 ”亚历山大城中有个名为希帕提娅的女人,是哲学家席昂的女儿,她不但在文学与科学领域造诣甚深,也远远超越与她同代的哲学家们。她承继了柏拉图与普罗提纳斯的学派,向听讲者阐述他们的哲学理念,许多人不远千里而来,只求能获得她的点拨,基于良好的教养,她有一种沉著从容、平易近人的气质,她经常出现在公共场合、出现在当地的行政长官面前,从不因参与男人的集会而羞窘难为情。而对于男人而言,由于她超凡的尊严与美德,他们只有更敬爱她。” --基督教史学家所奎德(Socrates Scholasticus)《教会史》

  希帕提娅的死,早已被西方世界作为”文明消失”的象征而供奉,在她死后,亚利山大港也逐渐失去了吸引一流科学家前来教学的魅力。由于希帕提娅是一个美貌和智慧并兼的女子,所以她的死也经常被文艺作品渲染成浪漫主义的终结。

影评选摘:

Agora:城市广场:我们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希帕提娅的心从来没有给过任何人,她只献身自己的科学。她最终是无瑕的,犹如一座洁白的雕像。这部西班牙人亚历桑德罗?阿曼巴拍的英语史诗片《城市广场》拒绝成为一个流行的爱情悲剧,而是一个关于个人的独立的命运在宗教、民族与国家的复杂纠缠中的更沉重的悲剧。

《城市广场》—她是我的雅典娜: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女人,她是我的雅典娜,她是我的亚历山大灯塔,她永远矗立在那个智慧与哲思的年代,提醒我,追寻真理,抛下一切。。。

豆瓣影评(阿呆者):Hypatia所代表的真理与理性之光,宛如暗夜里最后一支火力微弱的白烛,摇曳在宗教清洗与杀戮的腥风血雨之中,渐渐消匿。人类的文明也许是走三步退两步,蹒跚前行。可人性却自始至终在自私蒙昧、愚蠢残暴的三寸之地匍匐不前。基督在架上不止流血还将流泪。那”要相爱”的呼喊,莫非人类永难明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城市广场 http://baike.baidu.com/view/1194470.htm

百度百科:希帕提娅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9008.htm

豆瓣影评: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007809/

关于RSS的事实(译)

槐师share了一个帖子,”The Truth About RSS“,来自于Stephen’s Lighthouse博客 。自从写了那本书,我就成了RSS控,翻译一下。水平有限,误译难免,欢迎指正。

-------------翻译的分割线----------------

关于RSS的事实

我很感谢下面三个帖子。RSS并没有死,甚至也没有重病不治。我这么说并非因为我是一个RSS的重度使用者^_^。总之,来看看这些观点,他们比我更有说服力:

贴一: The Truth About RSS: It’s Not “Dying” – Normal People Never Used It In The First Place

关于RSS的事实:它并没有”死”―― 普通人从不会一开始就使用它 

by Dan Frommer

看起来,又到一年的这个时候了,又有好多人在设想RSS的消亡了,RSS死了,RSS没死,诸如此类。

下面是关于RSS的几个事实:

RSS是一个非常棒的后端应用技术

RSS在联合不同站点的内容方面很出色。

RSS在抓取文章提要和强化Flipboard这一类工具软件方面也做得不错。

(译者注:Flipboard是一款免费的iPad应用,针对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会化媒体上的内容进行整合,再通过杂志阅读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无疑,RSS对于需要一次性浏览大量文章概要和博客帖子的媒体人士与技术酒徒帮助巨大。(虽然现在很多人更多地从Twitter获取信息,但是那些自动推送的Twitter种子同样基于RSS技术)

但是通过RSS阅读器来阅读新闻仍然不是主流,从来也不是,可能永远也不会是。

Hitwise显示,Google Reader,最好的在线RSS阅读器,在美国有70万人使用。而上周,Comscore说,Google Reader在11月份有140万人访问。这些数据不可小视,但与一些主流新闻站点的访问量相比,如CNN、Yahoo新闻等,还不能说有很多人在使用Google Reader。

(译者注:Hitwise是一家全球性的在线竞争情报服务公司,Comscore是美国知名的互联网统计公司。)

RSS(真正简易聚合),作为一种聚合技术,并未衰落。但是传统意义上的RSS阅读器从来也没有成为直接阅读新闻或投放广告的大规模的主流工具,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这种现状会改变。

贴二: In defense of RSS 为RSS正名  

by Seth Godin

今天buzz中有很多关于RSS(死或没死)的讨论。

Seth说他还在用RSS的原因是:

1、使用RSS阅读器,你在一小时内跟踪你所关心的200个博客的内容也不那么困难。

2、RSS提供信息到家服务,而不需要记住点哪儿,也不必期待一个能将有趣和热点内容一网打尽的好帖子,好东西自然就会来,自动而且免费。

3、订阅一个博客如此简单,比如在Newsfire(译者注:一款RSS阅读器)里,只需要点一个键,你就能粘贴任意博客的URL地址,网站会自动为你找到这个博客的RSS种子。

RSS是安静的、快捷的、专业的、免广告打扰的,也许这恰恰是它不能在这个时代流行的原因。

贴三:RSS Is Dying (Being Ignored), and You Should Be Very Worried

RSS被忽视,你应该感到担忧

如果RSS死了,我们就会失去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 我们将不能只看一个站点,就知道其他没看的站点上有什么内容。
  • 站点经营者将不能再掌控他们向用户发布的内容,而是失去了对聚合器附加价值的控制权,如果Facebook、Twitter和Google通过在其他网站的内容上附加广告来挣钱,那么那些为生产内容而付费的网站所有者又被置于何地呢?
  • 网站不能再按照自己的项目和架构向我们推送更新的内容,而只能通过封闭式的API接口和当前流行的平台来推送。一个网站将不需要额外的帐户就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运行,那些帐户需要被更新、管理和与其他网站的帐户绑定。如果每一个网站都必须有一个Facebook帐户才能实际存在,那么网络就死了,因为竞争死了。

  每一个站点都不应该像NASCAR赛车项目一样在每一个共享服务上做广告,一个RSS按钮就能搞定一切。

  • 我们将不­得不通过一个封闭的API接口才可以聚合、混搭和解析新闻,那个接口可能会随意改变,或者不符合我们的特定需求。
  • 我们将失去一个能够聚合内容的通用标准。这一标准使一个开发者不用精通Twitter、Facebook和许许多多其他站点的私有API接口就能够从不同站点聚合内容。

使用RSS让我更有效率,我可以适度地阅读大量跨越不同市场和信息领域的博客文章,我是一个RSS的痴迷者,那不是什么坏事。这个奇特的工具被一小群信息专家和能手小范围地使用没什么错。不是什么事都要被大众认可和采用。这是一个图书馆员为自己和用户在底层汇集资料的好工具。

所以,RSS对图书馆员和我们的网络体验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不应忘记或忽略它。

Stephen

--------------作者简历的分割线-----------------

  Stephen Abram,MLS(图书馆学硕士),曾任专业图书馆协会(SLA)会长、加拿大图书馆协会会长,SirsiDynix公司副总裁,是SirsiDynix研究院的首席战略专家,现任Gale Cengage公司主管战略合作伙伴和市场的副总裁。他曾被《图书馆杂志》评为首届”年度人物”(Movers and Shakers,北美图书馆界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是图书馆2.0的先锋,他的博客”Stephen的灯塔”是图书馆界知名博客。

  他在博客中这样介绍自己:Stephen Abram擅长提供图书馆战略规划以及变革方面的建议和技术,他走访过不同国家的数百个图书馆,本博客致力于激发您的思想和见解。

参见:http://www.plaxo.com/profile/show/180389104342?pk=21d4eaacc0cba676736f3a39ab57c2e2480710b5

扎西拉姆·多多与考镜源流

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捧红了一首小诗《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此诗深具沉静空灵的诗心禅意(张甲老师说完全没有逻辑,^_*),一度讹传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作品,我也一直以为是,网上还出现了许多仿写版,直到昨日偶然看到,此诗实际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音译,意思为莲花生大师),作者并非仓央嘉措,而是一个叫扎西拉姆·多多的现代广州女孩。她是位虔诚的佛教徒,现追随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在印度菩提伽耶修行。该诗出自其2007年创作的作品集《疑似风月》,诗的主旨也无关爱情。

据传错误的始作甬者是《读者》,该刊在2008年20期以《见与不见》的名称初登了此诗。百度还说:当年有人讹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作者是泰戈尔,讹传的推手也是《读者》。汗。。。我到现在还以为真是泰戈尔。同样是我最喜欢的诗之一。

在百度上用”你见,或者不见我 扎西拉姆多多”搜索,有11200条记录,而用”你见,或者不见我 仓央嘉措”搜索,有376000条记录,可见网络信息以讹传讹,错误被指数倍地放大了。网络在加快信息流转的同时,也无限地放大了信息的噪声。想起上次情报搜索大赛,找爱因斯坦说的第一句话,大家都查到的是”牛奶太烫了”,结果却不是。

由此想到,现在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多地引用网络文献,如何保证所引文献的正确性?如果想提高可信度,势必要引用最原始的文献。但是在讲究”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目录学时期,信息是线性传播的,而在WEB2.0的网络时代,每一个博客都是一个自媒体,信息被网状扩散,如何去考镜源流呢?想找到最原始的文献出处,常常受制于几个因素:一是很多网络转载不注明出处;二是很多网文连最初的作者或发表时间都没有,难以判别先后;三是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很短,原始文献常常很快就被淹没,甚至自己就消失了。

比如我在写《RSS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这本书的时候,就遇到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在描述RSS在美国的发展状况时,有一个数据被广泛引用”(美国的)RSS用户数从2001年8月的10万用户激增到2004年8月的近9百万。”,但是这一数据的原始出处--看天下的调查报告《RSS技术简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却已经不能在看天下的网站上获得了,网上所能看到的都是该文的删节转载《深度:中国RSS现状调查》,然而转载中的一个关键信息”见下图”中的下图全都被删节了。为了考证这一数据,我在网上搜索了很久,才在一个网页快照中看到这幅图,请注意是快照,原文也已不见,疑似一个RSS索引网站Syndic8的用户量截图,然而该网站到现在的用户总量才不到9万,2004年如何有900万?这绝对是一个有问题的数字,可能是把计量单位搞错了,数字可能被放大了一千倍。就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心的了。然而这个数据经多次转载引用,MS已经成为了一个权威数字,甚至被很多学术期刊的论文引用。但我却是不敢用了。

再说那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据考证前几句出自张小娴《荷包里的单人床》,而后面部分据说是阳明神农坡医学院的一些同学在 BBS上集体创作的,最后在网上流传。然而阳明山医学院的BBS已然无法登录,不能找到更有效的直接证据。可见考镜源流,殊非易事啊。

是邪?非邪?是是非非,原是常常辨不清楚的,有一句话叫难得糊涂。打住打住。

附:扎西拉姆·多多的博客:http://www.dorophy.com/Index.asp

怀念袁名敦老师

昨天的博客提到了北师大曾经的系主任袁名敦老师,福大詹师兄告知,袁老师已经仙逝。网上搜搜,发现三牛先生已经发文公告过这一不幸的消息,见《悼念袁名敦先生

用书蠹精的话:”袁名敦教授是我国早期从事图书馆自动化研究的开拓者,对计算机语言、图书馆自动化和MARC格式等方面都有所研究。”

袁老师是今年10月刚刚驾鹤,享年82岁。

回想当年在学校时,袁老师的身体仿佛就不太好。其实跟袁老师并没有太多的接触,袁老师给本科生上课也不多,但很奇怪,对袁老师的音容笑貌记得很清楚,其他很多老师的印象却很模糊了。三牛说”感觉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老头儿。”这也是我的感觉。

也许正是由于袁老师的背景,形成了北师图情学深厚的技术传统。记忆里当年学的课程,除了图书馆专业的基础理论、目录学和文献计量学以外,最多的是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像离散数学、运筹学、数据结构、 pascal 语言、 C 语言、 Foxbase+ 等等。记得第一次上机,我们连电脑的开机键在哪里都不知道。等到能用代码编程,哪怕只是完成了一个简单的计算,都觉得好神奇。

当年我的毕业设计是在北邮图书馆做的,那时马自卫老师还在当馆长,他们馆居然在自己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用的是 Foxbase 语言,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开发这个系统中的几个统计模块,论文最后获得了系里的毕业论文一等奖,叫什么”烽火奖”。

也许正是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北师的学生动手能力都很强,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有一技之长。所以很多的师兄弟/姐妹后来都进了图书馆的技术部门,或从事和技术沾边的工作,像我知道的除了昨天写的2个师兄,一个师妹,还有川大的黄学军师兄,原来是图书馆技术部主任,现在已经到了软件学院。有个叫周强的师弟在深图开发ILAS。但是当年自己却不理解,觉得课程开得太杂,又有图情,又有计算机,又有管理,还有照片翻拍、《论语》这类不着调的课程。好像图情学像个万金油,哪儿都能抹,哪儿都抹不像。现在当然不这么认为了。

我想袁名敦老师当年就敏锐地察觉到了计算机技术将极大地改变图书馆的业态,从而让他的学生更早一步掌握先进的技能。记得当年刚到工作单位,几乎是立刻被安排到了图书馆的自动化部,一呆就是九年。后来和老部主任聊天,问起为啥在新进的 5 个本科生中选了我,主任说:”看你打字比较快。”嗯嗯,那是因为大学里开了五笔字型课呀。 所以,袁老师当年播的一颗种子,很可能就会影响一个学生一生的方向。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攻读硕士学位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在网上还找到一篇文章《愧对恩师》,不知是哪位师兄写的?从中了解到袁老师晚年和病魔做斗争的情形。感佩,感念。

袁老师安息!

相关博文:忆我们的恩师——北京师范大学袁名敦教授 (陈建青等)

---------------------

新竹 清•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更有新生者,

十丈龙孙绕凤池。

南京,南京!

12月13日至16日,我在南京。这座六朝古都,以烟雨迷离,美丽冻人的姿态迎接了我。

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是我每年最想听的一个会,虽然它总是开在年底最忙的时候。每一次的开会,除了会议内容的收获,最开心的便是又可以见到一些网上的朋友。新朋旧友,品茗飞觞,真乃人生一大乐事。谈谈对新朋友的印象吧:

一、张甲

对张甲老师仰慕已久,一直无缘拜识。此次行前书社会的社员们约好13日晚榴园二楼一聚,可惜我到得迟,没有赶上(聚会照片见许萍华的书社会相册)。第二天在宾馆门口,与一儒雅男士擦肩而过,冥冥中似有所感,蓦然回首,那人却。。。却不是张甲老师是谁?^_^ 张老师居然也认出了我,开心。这下不用众里寻他了。和张老师同车,一路畅谈,大致是技术酒徒与技术酒徒的对话。酒店离会场挺远,想来要40多分钟吧,司机师傅很给力,制造了一个小擦挂,又多耽误了好一会。其实我也不知道车子究竟开了多久,反正觉得时间过得挺快,聊着聊着就到了。嘻嘻。。。会上听了张甲老师的两个报告,张老师对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对技术前沿的把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的专家问答环节,很多参会者都将问题提给了张老师,被主持人授予”最佳被提问奖”。

张老师对我的印象是”很豪爽”,汗ing。。。MS一个褒义词。我以为我是婉约派来的,哈。。。

TAG:温文尔雅,学者风范(看我拍的帅哥照,酷吧) 继续阅读南京,南京!

我的图书馆情缘(网语版)

书社会一周年征文大赛而写,征文主题:我与图书馆职业,放这里做个记录。

原文地址:http://librarysalon.com/space-4-do-blog-id-6383.html

--------------------------------

偶四川银,70后,幼时图书控,小学中学飘过,高考时未听老湿之命,选了个专业叫图情,在北师大潜水4年,毕业时才发现,成绩神马的都是浮云,因我爸不是李刚,只能作出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进图书馆。首月工资290,雷人,在技术部搞挨踢9年,皆糨糊,收入悲摧,基本月光族,冏!幸而LG给力,未成房奴,表示鸭梨不大。在咨询部查新3年,闪人,现在数字部打酱油。至今无甚成就,汗!

98年混BBS,灌过水拍过砖也当过斑竹。06年误入图林,发现这里有好多有内涵的坏蜀黍和叫兽,也有好多油菜花、重口味的童鞋,很鸡冻,我很稀饭他们。披上一件马甲叫云影,简称YY,闲时写博客,忙时织围脖,从奥特曼到达人,风格比较华丽丽,经常被围观,也有粉丝几枚。

其实姐写的不是博,姐写的是寂寞。这个职业有那么一点点杯具,原因不解释,你懂的。感谢国家,感谢CCAV,感谢图林,虽然图林说:”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就酱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