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拉姆·多多与考镜源流

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捧红了一首小诗《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此诗深具沉静空灵的诗心禅意(张甲老师说完全没有逻辑,^_*),一度讹传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作品,我也一直以为是,网上还出现了许多仿写版,直到昨日偶然看到,此诗实际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音译,意思为莲花生大师),作者并非仓央嘉措,而是一个叫扎西拉姆·多多的现代广州女孩。她是位虔诚的佛教徒,现追随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在印度菩提伽耶修行。该诗出自其2007年创作的作品集《疑似风月》,诗的主旨也无关爱情。

据传错误的始作甬者是《读者》,该刊在2008年20期以《见与不见》的名称初登了此诗。百度还说:当年有人讹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作者是泰戈尔,讹传的推手也是《读者》。汗。。。我到现在还以为真是泰戈尔。同样是我最喜欢的诗之一。

在百度上用”你见,或者不见我 扎西拉姆多多”搜索,有11200条记录,而用”你见,或者不见我 仓央嘉措”搜索,有376000条记录,可见网络信息以讹传讹,错误被指数倍地放大了。网络在加快信息流转的同时,也无限地放大了信息的噪声。想起上次情报搜索大赛,找爱因斯坦说的第一句话,大家都查到的是”牛奶太烫了”,结果却不是。

由此想到,现在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多地引用网络文献,如何保证所引文献的正确性?如果想提高可信度,势必要引用最原始的文献。但是在讲究”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目录学时期,信息是线性传播的,而在WEB2.0的网络时代,每一个博客都是一个自媒体,信息被网状扩散,如何去考镜源流呢?想找到最原始的文献出处,常常受制于几个因素:一是很多网络转载不注明出处;二是很多网文连最初的作者或发表时间都没有,难以判别先后;三是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很短,原始文献常常很快就被淹没,甚至自己就消失了。

比如我在写《RSS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这本书的时候,就遇到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在描述RSS在美国的发展状况时,有一个数据被广泛引用”(美国的)RSS用户数从2001年8月的10万用户激增到2004年8月的近9百万。”,但是这一数据的原始出处--看天下的调查报告《RSS技术简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却已经不能在看天下的网站上获得了,网上所能看到的都是该文的删节转载《深度:中国RSS现状调查》,然而转载中的一个关键信息”见下图”中的下图全都被删节了。为了考证这一数据,我在网上搜索了很久,才在一个网页快照中看到这幅图,请注意是快照,原文也已不见,疑似一个RSS索引网站Syndic8的用户量截图,然而该网站到现在的用户总量才不到9万,2004年如何有900万?这绝对是一个有问题的数字,可能是把计量单位搞错了,数字可能被放大了一千倍。就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心的了。然而这个数据经多次转载引用,MS已经成为了一个权威数字,甚至被很多学术期刊的论文引用。但我却是不敢用了。

再说那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据考证前几句出自张小娴《荷包里的单人床》,而后面部分据说是阳明神农坡医学院的一些同学在 BBS上集体创作的,最后在网上流传。然而阳明山医学院的BBS已然无法登录,不能找到更有效的直接证据。可见考镜源流,殊非易事啊。

是邪?非邪?是是非非,原是常常辨不清楚的,有一句话叫难得糊涂。打住打住。

附:扎西拉姆·多多的博客:http://www.dorophy.com/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