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台感怀

上午坐咨询台,3个半小时中,回答读者咨询问题17条,其中当面咨询16条,表单咨询1条,网络实时咨询0条。办理远程访问开通服务1例。

当面咨询16条中,8条为咨询地点问题,占一半,就是诸如“办借阅证在什么地方?”“提交学位论文在什么地方?”“卫生间在什么地方?”之类。另外还有7条是关于图书馆服务的流程和规则问题,其中有2例是校外读者想办图书馆的借阅证,可能暑假快到了。可惜我馆并不对校外开放,只能办当天阅览的临时阅览证。想起前一阵图林里讨论的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问题,只能一叹。还有一例是问我们学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这种与图书馆无关的问题偶尔也会碰到。

一直以来,坐台的感受是很没有成就感。大部分的咨询问题是一种低层次的重复。虽然也确实帮助了读者,但总不免让人疑惑:答复这些问题需要专业的参考咨询馆员吗?(不知道其它馆的情况是否如此?)难怪有人要争论:参考咨询台是否会被拆除?

从实际情况看,网上咨询的技术含量确实高于当面咨询,比如今天我回复的一条表单咨询就是问:CNKI下载文章时出现“非法使用”提示是什么原因,非IP问题。

看来让各部门的馆员,包括流通、阅览等读者服务部门的馆员加入咨询台值班是个极其明智的决定(总坐台人数达到40人,占总馆员的一半),一来减轻信息咨询部的压力,二来促进馆员全面了解图书馆各部门的服务情况,在回答很多咨询问题的时候,自己先学习了一遍。从实际效果看来,不但前台部门的馆员不了解后台部门的情况,后台部门的馆员也不见得了解前台部门的情况。正好互相学习。

其它的思考:

网上实时咨询利用率极低,如何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看官有什么好建议?)在没什么技术门槛的实时咨询读者都不爱用

的情况下,采用IM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参考咨询工作?(期待丫枝的研究成果)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