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临水诗《立秋》

临水听琴先生于立秋日做《立秋》诗:

又一年逢雨顺秋,风轻云重火初流。先生午睡醒来晚,独向彼苍闲放眸。

蓉城自立秋之日起,也是秋雨连绵,暑热渐消,七月流火,果然不虚。雨意扑窗、清风送爽时,研究格律,雕词琢句,别有一番兴味。一时兴起,和诗一首。

梧桐夜雨报新秋,
露影凝枝翠欲流。
最喜凉风穿户晚,
寻章雕句为青眸。

腾冲行吟

诗词一道,既要切景写实,又要押韵合辙,还要注意古今读音的差异,殊为不易。腾冲一行,幸得高人指点,回蓉后花了两天时间恶补平水韵和格律,终于略有精进。习作如下:

 

七绝 傍晚游湖

盈盈一水纳清凉,减却浮生碌碌忙。柳叶新裁摇翠色,流光尽处送斜阳。

继续阅读腾冲行吟

又见金风绣锦杉(银杏12P)

初冬霜晴,鸭脚似金,正是黄叶翩翩舞清风的季节。转眼之间,离开沙河校区已经四年了,这次学校举办银杏节和摄影比赛,成都市又将我校沙河校区列为观赏银杏的最佳地点,便趁周末闲暇到老校区一游。

银杏树生长缓慢,枝干峻挺,叶色秀美,清人李善济曾作《银杏歌》曰:”状如虬怒远飞扬,势如蠖曲时起伏。姿如凤舞云千霄,气如龙蟠栖岩谷。”

继续阅读又见金风绣锦杉(银杏12P)

莫负东篱菊蕊黄(18P)

“西风又拂盈盈菊,挼金弄玉香芬馥。”赏菊之意,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清芬醖藉,不减酴釄。

上一篇”秋菊有佳色“拍了几张我家养的菊花,勾起了我赏菊的兴致,上周末风暖日清,想东篱菊蕊正黄,便又驱车至东篱菊园。虽不能学陶潜放逸,柴桑高隐,把酒黄昏,但应时菊赏,浮光掠影,暗香盈袖,也略得采菊东篱之意趣,不过此”采”非采撷,乃采风耳。

图1: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洛神赋 【魏晋】【曹植】
继续阅读莫负东篱菊蕊黄(18P)

秋菊有佳色(10P)

秋叶飘,百花折,万物凋零,正是秋菊凌霜傲行,枝头抱香的时节。阳台上的菊花开了,一时姹紫嫣黄,溢彩流光。这几盆菊花,还是那年访东篱菊园时得回的菊苗(见旧文”秋霜造就菊城花“),老人一直精心地打理,年年吐蕊,岁岁绽芳,为这个清冷的季节增添了一抹亮色。古人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轻肌弱骨散幽葩, 更将金蕊泛流霞。—-宋·苏轼《赵昌寒菊》

继续阅读秋菊有佳色(10P)

告别自助借还机?

今天和北京清大智博的孙总进行技术交流,了解了该公司近年来为图书馆界开发的一些软硬件系统。其中有一项应用引起了我的关注,利用RFID进行不需干预的自动借还书。
在此之前,不论是RFID还是传统的磁条,借还书操作要么是馆员来完成,要么是利用自助借还机由读者自己完成。而现在可以和自助借还机说88了,读者进出图书馆时,就自动完成所携带图书的借还,你只需要进门时刷个卡,其它不需要你做任何事了。
可能吗?太先进了吧?那拿着书进出图书馆不就像进出自己家一样?
技术的发展永远在你的意料之外,果如是,那真是用户体验的一大飞跃。 继续阅读告别自助借还机?

老树体之一:雀舌

跟着草MM粉了@老树画画,诗画人生,画简意深,四、五、六字不等,若打油,还压韵,有丰子恺之遗风。我画是不行的,便学学诗,先从六字开始,记录一下我的端午之旅。

采得雀舌一枚,素手轻拈欲飞,无烹无制原味,苦涩清香满嘴。

注:宋 ·沈括 《梦溪笔谈》:”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

雀舌分为三种:西湖雀舌、蒲江雀舌、金坛雀舌。

蒲江生态区瓜果盈枝,茶树遍野。”蒲江雀舌”采摘早春鲜嫩茶芽为原料,秉承千年独特工艺精制加工而成,茶叶扁平挺直,形似鸟雀之舌,具有”色翠、香高、味醇、形美”的独特品质特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关于发现系统不得不说的话

    此次苏州会议,为了参会及会友,写了一篇发现系统的小文,不想被安排了一个发言。有了这个牵挂,会议听得总有一点不专心。不过会下和朋友们相聚苦短,也没抽时间准备一下发言。

    发现系统作为目前业界的一个热点,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尤其是北大清华等一批龙头老大们纷纷上马,起到了极大的带动效应。很多馆对此还有些疑虑,上,还是不上,这是个问题?

分歧之一:用户真的需要发现系统吗?

  头脑风暴时专家之间也有了分歧,约翰霍普金斯的张东明老师说他们学校的教师觉得发现系统没什么用,而新泽西大学的王永明老师说发现系统在他们学校用得很好。我曾与西安交大的邵晶馆长交流,就邵馆的观点来看,发现系统本来就是给普通用户而不是高端用户用的,换言之,它的受益面应该是广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教师可能只看本领域最顶尖的几种刊物就够了。研究生不论是开题还是综述还是为导师的科研项目搜集资料,都是图书馆数字资源最大的用户群,而大部分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远远低于我们想象的水平。所以他们真的需要一个整合易用的发现系统。从众多学校的使用效果来看,发现系统的确极大地提升了数字资源的使用量。

  香港浸会大学廖子奇博士说:用发现系统检索出的文献,还是只能下载本馆购买了的。意即发现系统的功能被夸大了。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看法:发现系统相比于联邦检索系统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仅能整合馆内资源,而且能整合馆外资源。检索出的馆外资源虽然不能直接获取全文,但让你知道有这样一篇文献存在,这不就是”发现”的意义吗?在文献传递渠道畅通的情况下,从发现到获取也只是一步之遥。

分歧之二:发现系统是不是只是一个过渡产品?

头脑风暴时清华大学的陈武老师说:发现系统还只是一个过渡产品。确实,目前的发现系统还主要定位于数字资源的整合,同时兼容了本馆纸质资源的一部分揭示功能,还不能将纸质和数字资源的利用完全打通,换言之即使有了发现系统,我们也不能抛弃OPAC。因为不管是Summon还是EDS都是数字资源提供商出身,他们的强项是内容。而Primo以系统集成商起家,在这方面领先了一步,我想清华大学选择Primo可能也有此考虑,但在内容上还略逊一筹。

另一方面,软件产品的发展怎么可能一步到位呢?从现在的眼光看,当年的联邦检索系统不也是过渡产品吗?2.0号称永远的Beta版,就是在不断创新中殝于完善。目前发现系统的发展非常快,因为价格的因素,我们可以暂时持观望的态度,但是不能忽视资源整合这一必然的大趋势。数字图书馆已经发展那么多年了,数字资源无论从经费、资源量还是利用率上都远远超过了纸质资源,可是图书馆还只围着一个集成管理系统在运转。这合理吗?想起丫枝的提问:相比于纸质资源的加工,图书馆从事数字资源加工的人员为什么那么少?数字资源也需要整序、揭示、评估和推广,据我了解,国内图书馆在这方面做得不是一般般差,想想有几个馆开展了数字资源编目?这就是业务流程的转变以及意识转变的问题了,可惜我们太多的馆长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图书馆在跟上变化方面总是落后一拍,所以越来越沦落为一个Buyer

  咦,有点FQ了,关于发现系统还有太多的话想说,总之一句,不能被商家忽悠,亦不能固步自封。OVER。

甄嬛传勘误一例

前两天在南京博物院,听导游MM介绍瓷器时,指出了甄嬛传中一个小误。她说清宫嫔妃等级不同,用的瓷器也不同。甄嬛还是贵人时,只能用下图的绿地紫龙瓷盘,但电视里却出现了左边那个黄地绿龙的碗,那是公主用的。(疑为口误,应是贵妃和妃用的。)

而下面这个碗是嫔用的。

好奇心起,在网上度娘之。原来真有其事。清朝后宫自皇后以下,共设7级,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

在等级森严的清宫大内,由于妃嫔的名位不同,在日常用度的数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依其等级而递减。其中瓷器的配额,主要有各种类型的碗、杯、盘、碟、盅等,在颜色、纹饰和数量上都有严格的等级。据《国朝宫史》”经费”条记载,后宫用瓷共分6个等级:

1、皇后可用黄瓷,里外皆黄釉。

2、皇贵妃可用白里黄瓷,即瓷器的里面是白色,外面是黄色。

3、贵妃和妃可用黄地绿龙瓷器,只是数量有差别

4、嫔可用蓝地黄龙瓷器。

5、贵人可用绿地紫龙瓷器。

6、常在可用五彩红龙瓷器。

7、答应因地位低下,只能用各色瓷器,不能用龙纹器皿。

具体的图片见这里

电视剧中也有文化呀。